正文 第12章(3 / 3)

五百美女的“主人”阿合馬

阿合馬,此人是花剌子模國費納客忒人(今塔什幹),青年時代依附忽必烈皇後察必的父親,得以成為皇後斡耳朵下屬侍臣。忽必烈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阿合馬開始得到重用,領中書左右部,兼諸路轉運使,掌管財政稅收大權。忽必烈以開平為上都,任用阿合馬同知開平府事,領左右部如故。

進入忽必烈視野後,阿合馬很有一番作為,冶煉鋼鐵,每年鑄鐵器一百三萬七千斤,鑄就農器具二十萬事,糧食豐收四萬石。由於其財政稅收幹得好,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將阿合馬晉升為中書平章事。又過兩年,忽必烈下旨任用阿合馬為中書平章政事兼領使職,集全國財權大權於他一人之手。

官升得快,阿合馬主意也越來越多,他以屎中撿豆的認真勁兒,一會兒上奏改鑄金銀,一會出主意禁止太原當地人煮鹽販賣得利,蒼蠅臉上剝肉,蝴蝶翅上刮粉,很得忽必烈歡心,於是又將他任命為平章尚書省事。

阿合馬並非是一般巧言令色的奸臣,他為人多智巧言,以功利成效自負,眾人鹹稱其能。此外,阿合馬有口辯,常在廷議時與丞相安童等人爭論時占盡上風,口舌如簧,滔滔不絕。阿合馬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並向忽必烈表示:“事無大小,皆委微臣,所用之人,臣得自擇,獲得忽必烈的批準。這樣一來,阿合馬把人事大權又緊緊的抓在了手中。

到元九年,元朝將尚書省並入中書省,阿合馬又被任為中書平章政事。忽必烈1260年設的中書省是當時元朝中央最高的行政機關,中書令由皇太子真金擔任,但卻隻是名譽頭銜,而左、右丞相之位又常空缺,平章政事實際上就是真正的中書省主管,類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和國家首相。元朝的尚書省原先的名字是“國使使司”,類似今天的財政部,忽必烈曾把中書六部改為尚書六部,正是想突出“財臣”的重要性。阿合馬倒是舉賢不避親,轉年,就把兒子忽辛任命為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

由於行事太過擅權,右丞相安童多次向忽必烈進言,但效果甚微。阿合馬又蹬鼻子上臉,又派樞密院的心腹上奏皇帝要以忽辛任同僉樞密院事,想讓他兼任“國防部長”。樞密院的最高官員是“樞密使”,也是真金太子掛名,所以,如果忽辛得任同僉樞密院事,等於阿合馬讓兒子掌握了元朝的軍權,那樣一來,忽必烈、真金父子的“家天下”,就會成為阿合馬、忽辛父子的“家天下”了。

忽必烈這次沒有同意,他把任命予以駁回,因為老皇帝深知阿合馬的草包兒子擔當不了如此重任。

此後,阿合馬有所收斂。隨著江南收為元朝所有,阿合馬為忽必烈出主意,在南宋舊境行鹽鈔之法,禁止官員私自買賣藥材。為了最大限度牟取暴利,他又幫忽必烈設置諸路轉運司,征收利稅豐富。高興之餘,每遇財政問題,忽必烈都會說:“此財務事,其與阿合馬議之便可”。可見,當時在元世祖心中,阿合馬名列群臣中的第一。

大權獨攬之下,阿合馬肆意貪汙受賄,不斷結黨營私。得知江淮行省平章阿裏伯和右丞燕貼木兒不買自己賬,阿合馬便上奏稱這二人擅自支取錢糧布票,很快以貪汙罪殺掉二人。

元朝的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最早是中統年間忽必烈為了方便統治而設立的10個臨時機構,當時叫宣撫司。行省架構是正是中書省向全國的權力延伸,下轄路、府、州、縣,近乎封建,權力很大。現在的“省”,正是由當年忽必烈的行中書省轉變而來。

元朝宿衛中級軍校秦長卿深知阿合馬奸謀,便慷慨上書揭發他的種種罪行,被阿合馬立即下令逮捕入獄,酷刑折磨而死。縱觀阿合馬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和內容,無外乎以下幾點:其一,濫發交鈔。忽必烈繼位後,所頒定的中統交鈔是以絲為本,交鈔二兩合銀一兩(銀五十兩為一錠)。1261年底,發行中統元寶鈔,分為十等,以錢為準,一千文錢(一貫)相當於一兩交鈔。南宋滅亡後,元朝用中統鈔倒換南宋的會子、交子,使幣製達成統一。1273年以前,中統鈔發行量相當有節製,每年不過十萬錠。阿合馬大權在握後,為了斂財,濫發鈔幣,自1276年開始,中統鈔的幣量每年都是大幾十萬錠,最高達一百九十萬錠,如此,勢必造成通貨膨脹,最終使得民不聊生,使元朝經濟產生了嚴重的混亂。其二,阿合馬大興理算,以檢查清理政府財政收入為名實現其斂財的目的。其實,反貪反貪,越反越貪;理算理算,越理越亂。理算之法使得元朝各級官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終吃大虧的還是基層官員和平民百姓。其三,阿合馬大搞壟斷主義,對銀、鐵、鹽等實行壟斷權,又命官府鑄造農器,使得農器品質相當粗劣又價格昂貴。同時,他巧立名目,增加各種稅目,任意提高稅金,甚至連死人也要收喪葬稅,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無後來者。

阿合馬使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而其又竭力排擠漢法以及儒士,使得儒臣與太子真金對他恨之入骨。真金太子之所以下決心殺阿合馬,也與這位權臣先前誣殺禦史中丞漢人崔斌有關。崔禦史曾上章彈劾阿合馬,阿合馬很惱怒,便公報私仇,把崔斌排擠出中央後,仍然捕風捉影尋個罪名置崔禦史於死地,使得太子及其手下諸臣忍無可忍。所以,王著等人挺身而出,殺阿合馬事成或不成,均不會真正把真金牽入案中。

大都亂起,中丞也先帖木兒跳上馬,直奔忽必烈的住處。當時忽必烈正駐蹕於察察腦兒,距上都不遠。聽聞自己手下“財神”寵臣阿合馬被殺,震怒,即日回到上都宮城,下令樞密副使孛羅等人率兵飛奔大都,鎮壓犯上作亂者。

阿合馬已死,王著被擒,剩下的高和尚等人本來就是棋子,很快被悉數擒獲。此時,忽必烈並沒有意識到阿合馬之死是真金太子及其漢人幕僚策劃,還令太子名義上主持會審王著案件。當然,太子本人不辦案,實際的主審官是孛羅。孛羅不傻,自然不會跟儲君--真金過不去,加上他自己也憎惡阿合馬的專橫跋扈,心中對這位回回人的死亡,隻有暗喜而已。

案件迅速得以審結,王著、高和尚被斬於市,皆醢之,並殺張易。“醢之”,即把屍體剁成肉醬,此詔肯定是忽必烈親自指示,可見當時他對寵臣被殺一事的悲憤。而且,張易是否主動有預謀參加殺阿合馬行動,並無確鑿實據,殺掉如此高級別官員,實是老皇帝震怒下的詔令。王著臨刑大呼:“王著為天下除害,今死矣!異日必有為我書其事者!”要仁得仁,可見王義士事前早已作好舍生取義的心理準備。王著被殺時,還不到三十歲。阿合馬死,忽必烈並未深知他時一大奸臣,估計隻是知道這位寵臣貪汙多,念其舊功,下令中書省不要深究他的家人。待孛羅麵見彙報工作,忽必烈詢問案件詳情。孛羅對王著、高和尚等人之事簡略帶過,倒大談起審案間訊得的阿合馬罪狀情實。所謂牆倒眾人推,阿合馬已死,孛羅在推審中又深刻感覺到太子真金的傾向性,自然把阿合馬多年來的所為實話實說。這可不得了,聽完整件事情後,忽必烈激惱無比,拍案大怒:“王著殺掉他,幹得好啊!”

於是,忽必烈下詔嚴審阿合馬案,一定要把阿合馬黨人都從朝中全部清出。抄家之後,金山銀山不說,阿合馬家裏有小妻五十人,侍妾四百多人。四五百美女,日禦一人,這位西域回回一年也輪不過來。生於花剌子模的阿合馬吃羊肉長大,荷爾蒙水平高,性欲濃,加之印度、波斯等地的動植物春藥,使得他權力欲以外又添勃勃的性欲。其實,權臣家中的金銀美女不會招致忽必烈惱恨,阿合馬最主要的罪狀如下:

其一,阿合馬愛妾有一人名叫引住,家裏私藏兩張鞣製過的人皮,全須全尾,兩耳俱存,審問半天,也不知受害者是誰,引住招供說:“詛咒時,置神座其上,應驗甚速。”其二,一位陳姓畫師為阿合馬畫兩幅帛畫,“畫甲騎數重,圍守一幄殿,兵皆張弦挺刃內向,如擊剌之為者。”其三,有位名叫曹震圭的人為阿合馬推算過生辰,妄言休咎。其四,算卦人王台判為巴結阿合馬,稱其有九五吉相。

忽必烈作為篤信密宗和薩滿教的蒙古人,最相信怪力可以亂神,認定阿合馬有詛咒自己早死之事。於是,在下令把四個人剝皮以外,又下詔將阿合馬在朝中位列大官的子侄砍了頭,沒收全部財產。這還不解恨,忽必烈命人把阿合馬屍體從墳墓中挖出,在通玄門外戮屍,然後縱放皇家獵狗群撲而上,把阿合馬屍身吃得一塊不剩。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普通老百姓看了之後,無不拍手稱快。

此次交手,真金太子派獲得勝利,殺汰省部官阿合馬黨七百十四人,已革者百三十三人,餘五百八十一人,並黜之,將阿合馬黨人之名置以黑薄。由此,阿合馬家族不僅灰飛煙滅,其黨羽也皆上了“黑名單”,大有永世不得翻身之勢。

飄飄然之餘,真金太子及其幕僚忽視了一個事實:阿合馬擅取斂財近二十年,沒有忽必烈背後撐腰,他可能這樣為所欲為嗎?行事太過,老皇帝能不產生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