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朝代,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曆史時期。蒙古統治者通過不斷征戰,統治了歐、亞廣大地區。他們在中亞先後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這些汗國名義上為大汗的藩國,實際上擁有獨立地位。元朝與這些汗國有驛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經濟、政治、文化方麵的往來十分頻繁。
元朝文字是如何產生的
在元朝時期曾先後使用過兩種蒙古文字。一種是蒙古畏兀字,另一種是八思巴蒙古字。它在發展民族文化,保存蒙、元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產等方麵起了重要作用。
蒙古畏兀字,創製於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原無文字,據記載,習用刻木記事。成吉思汗建國時,以畏兀字母書寫 蒙古語,稱為蒙古畏兀字。畏兀字即古回鶻字,源於粟 特字,是一種拚音文字,創始於8世紀。原為自右向左橫 寫,後改為自左向右豎寫。共有字母二十個左右,各時期 有所增損。蒙古畏兀字以畏兀字母拚寫蒙古語言,亦自 左向右豎寫。自1206年以來,逐漸在蒙古族中行用。蒙元 統治者用以書寫詔令文書,並曾用以譯寫《孝經》、《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漢文典籍。元朝建國以後,刊有蒙古畏兀字的碑石,現有多種留存 在中國各地。北京故宮圖書館藏有元代刊刻的蒙古畏兀 字與漢字對譯的《孝經》,是罕見的古籍。元世祖忽必 烈命八思巴製作蒙古字頒行後,蒙古畏兀字不再作為官方文字,但仍在民間行用。
八思巴蒙古字則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封授吐蕃薩斯迦喇嘛八思巴為國師,命他所製作的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正式頒行,稱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稱蒙古國字。至元八年規定不得將蒙古字道作新字。八思巴新製的蒙古字由此成為官方法定的文字。這種蒙古字係依據藏文字母改製而成。藏文字母來源於梵文字母,橫行拚寫。八思巴製蒙古字,改為方體,自上而下直寫,自右向左行,當是參照了蒙古畏兀字和漢字的書寫及構字方式。八思巴蒙古字共有字母四十多個,用以拚寫蒙語,也拚寫漢語。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拚寫蒙語和漢語時,代表的音值不同。現存八思巴蒙古字文獻,主要是保留在中國各地的碑石和曆代收藏的拓本,以及官印、錢鈔等文物上。將漢字與拚寫漢語的八思巴蒙古字對照,是當時的識字課本。此外,現在還可見到八思巴蒙古字拚寫藏語的佛經殘片。至元六年元世祖頒行新字的詔書,曾明確規定,以新製的蒙古字譯寫一切文字,實際上是企圖以一種通用字母拚寫蒙、漢、藏等各民族的語言。這是中國 文字史上的一次創造性的嚐試,也是製作漢語拚音字的第一次嚐試。但由於同時兼顧幾個民族的語言,在表示音值和構製字體時都不免存在各種缺陷。采用漢字方體 字形拚寫蒙語,以一個方體字拚寫一個音綴,致使語詞割裂,不易識讀,不如蒙古畏兀字以詞為單位構字,便於讀寫。
元朝一代,八思巴蒙古字始終作為官方文字行用。元朝亡後,北元也還用以鑄造官印。此後,八思巴蒙古字漸不通用。蒙古畏兀字經過改革,沿用至今。
涮羊肉是起源於元朝嗎
我們當今十分流行的涮羊肉,其實是起源於元朝的。
在七百多年以前,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經過多次戰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忽必烈猛地想起家鄉的萊肴——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火夫宰羊割肉時,探馬突然氣喘籲籲地飛奔進帳稟告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離此僅有十裏路。
可是,此時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就等著吃羊肉,他一麵下令部隊開拔,一麵喊著:“羊肉!羊肉!清燉羊肉當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來讓主帥吃,怎麼辦呢?這時隻見主帥大步向火灶走來,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出來放入自己的碗中,再稍微撒上一些細鹽、蔥花以及薑末,雙手捧給剛剛來到灶旁的大帥。
看到香噴噴的肉片,忽必烈連忙抓起來送進自己的口中,接連幾碗之後,他揮手擲碗,翻身上馬,英勇地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生擒敵將。
後來,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戰前吃的那道羊肉片。這一次,廚師特別精心挑選了優質綿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腦”嫩肉,把它們切成均勻的薄片,再配上麻醬、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種佐料。涮過之後鮮嫩可口,將帥們吃後都讚不絕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顏開。
廚師忙上前說道:“此萊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一邊涮著羊肉片,一邊笑著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眾位將軍以為如何?”
從那之後,涮羊肉成了宮廷佳肴。
蒙古帝國為什麼不征戰印度
成吉思汗攻下大半個歐亞大陸,惟獨不取印度。這與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怪獸有關。這種叫角端的怪獸到底為何物?
據記載,蒙古人西征100年後,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所建立的四大汗國四分五裂,一盤散沙。14世紀末,成吉思汗的後裔帖木兒橫空出世,重建起成吉思汗時期的大蒙古帝國。他立誌了卻成吉思汗征服印度的心願。1398年12月,帖木兒部隊與印度軍在德裏附近上演了一場蒙古騎兵對仗印度象陣的戰役。
但為什麼強大的蒙古騎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內,很快撤軍了呢?相傳,促使成吉思汗回馬班師的原因與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種叫角端的怪獸有關。當年成吉思汗的部隊攻到印度河,遙見河水蒸氣磅礴,日光迷蒙。將士們口幹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不能入口。這時將士上下怨聲不斷,恨不得立刻馳歸。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成吉思汗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到響聲,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瑞獸名叫角端,是上天派來儆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盡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奉承天意,沒有行進,回馬班師。八剌亦即日北歸。會師後,成吉思汗率軍返回蒙古。
一個隻有100多萬人口、10多萬軍隊的民族戰勝了擁有幾千萬人口、數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和歐洲聯軍。蒙古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秘密是什麼?
蒙古騎兵擅長閃電戰,他們的行進速度驚人,一天能行進數百裏,乃至上千裏地。這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蒙古軍的勝利。馬是蒙古人特有的資源優勢。馬既是他們的生產資料又是他們的生活資料,既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又是他們的作戰工具。蒙古軍隊“出入隻飲馬乳,或宰羊為糧。隻要有供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給。即使一時缺乏馬乳和羊肉,還可以射獵作為補充。在作戰中,蒙古騎兵就是依靠馬匹和畜群來給養的。這在後勤上大大減少了軍隊行進的輜重。
但蒙古騎兵也有兩個大弱點。一個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麵前顯得毫無用武之地。可是,這一點畢竟可以解決。1220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軍。在西征時,就有一個月內造船百艘,載蒙古騎兵渡過漠蘭河的記載。但是另一個弱點是蒙古騎兵解決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濕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占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就顯露無疑了。
在印度,高的戰象達到2.7米,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樓可以居高臨下地向敵軍射箭投槍在眾多的動物中,印度人對大象懷有特殊的感情,印度人稱呼大象為“哈第”。在印度人看來這種動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
大象力大無窮,而且又可以馴化,如果在戰場上排上象陣將會起到所向披靡的效果。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軍事力量就已經主要依靠戰象了,現在出土的錢幣上就有戰象的圖樣。據記載,孔雀王朝還支援伊朗王朝和亞曆山大大帝500頭戰象,幫助他們戰勝馬其頓王朝。
大象與馬能配合得很好,象馬並肩作戰,有象開道,馬就能衝鋒陷陣;有了馬衝鋒,象就可以衝殺踐踏。根據印度文獻記載,當時印度的部隊包括4種,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是馬兵、戰車兵、步兵。
據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兵喪失了鬥誌,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習以為常。 真正促使成吉思汗回馬班師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騎兵適應不了當地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根據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軍隊隻行了數裏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頓時喪失了鬥誌。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習以為常。蒙古的騎兵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再也沒有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鬥力了。
蒙古民族祖先的傳說
說起來,遊牧民族裏流傳著天地、人類的創造及各種神仙的超自然活動。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並不是神話,唯獨蒙古民族有關於自己祖先的兩種傳說。
第一種傳說,出於十世紀前後。蒙古民族由東方遷移到斡難、客魯漣二河上遊。在這裏接觸了土耳其血統的高車、突厥等民族以後所得。
第二種傳說是扶餘或者高勾麗等民族也有的感生傳說。據說,成吉思汗的遠祖孛端察兒的母親阿闌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兒幹逝世以後,每天夜裏從蒙古包的天窗照射進一束光,照在她身上,因而懷孕生了三個孩子。從末子孛端察兒生殖了成吉思汗世家的孛兒赤斤氏。這就是感光生子的傳說。這是蒙古以及東方到處可見的固有傳說。據說蒙古民族是把兩者混合起來了。也反映了蒙古民族由東向西遷移的曆史事實。
還有第三種傳說:這隻有在西方伊斯蘭史料中才能看到。這就是:在成吉思誕生的兩千年前,蒙古民族被其他民族全部殺害,隻剩男女各四人。這些男女避難於額爾古納峰的山洞裏。後來由於人口繁殖不得不出山洞。在山中采鐵礦,用木材冶煉,用七十隻風囊(即風匣)加大火勢,引以爆破,從而能到廣闊的土地上。這同古代凱羅庫?乞葉兒塔相附會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額爾古涅--昆的傳說。
但無論是那種傳說,對各部族的由來都有詳細的說明。但是根據後者,第二種傳說以阿闌豁阿感光所生之子作祖先的係統有尼侖(十六個氏族)和客斡惕(客斡惕和客斡惕孛兒赤斤)這樣兩大部族。朵奔篾兒幹及其妻子阿闌豁阿之間生了兩個兒子。在他們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又生了三個兒子。於是在母親背後竊竊私語:"我們的母親,在既沒有父親的兄弟,又沒有表兄弟的情況下又生了三個孩子。若說家裏的男人就隻有馬阿裏黑巴牙兀惕,這三個兒子肯定是他的。"阿闌豁阿聽到這種責難,在春光明媚的一天,把五個孩子叫到麵前坐下,首先讓他們折一支箭。結果獨木難支,隨即被折斷。接著她把五文箭捆到一起讓折,這時眾箭難毀,誰也折不斷。於是母親把後生的三個兒子的緣故告訴他們說:"這些孩子是神的兒子。與眾不同。你們不要當作普通的人妄加評論。將來要成為萬人之王的喲。"用束起來的箭告誡兄弟必須團結的故事,在其他北方民族裏也有,隻是箭數不同。
在那以後經過若幹世代,這個氏族就生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年幼時因為自己釣的魚被搶奪而與異母兄爭吵的時候,他母親就引用這些遠祖的故事,誇耀自己的氏族是黃金氏族,同其它氏族的傳統、素質不同。當確立了王權的時候,這種傳說就成為開國的佳話。說明自己的氏族優越於其他氏族,成為王權神授說的起源。於是皇帝--可汗就成為"天命所生",從而也被看作“神聖”。
成吉思汗在他父親去世以後,即使陷入一貧如洗、茹苦含辛的境地,這個驕傲也經常起著作用。而在任何時候都起鼓舞作用的是他賢良智慧的母親的教育。 他的父親也速該,隻不過是十戶長。但不管怎樣,他有把阿禿兒的稱號,是有一些牧地、家臣和奴隸的草原貴族。母親是訶額侖夫人,是也速該“搶親”成家的妻子。
傳說,在風和日麗的一天,也速該到斡難河上狩獵,可巧碰到蔑兒乞惕部名叫也客赤列都的青年,從斡勒忽納兀惕部百姓那裏取了妻子訶額侖回來。因為新娘的容貌美麗無比,便產生了搶親的想法。跑回自己的蒙古包領著哥哥捏坤太石和弟弟答裏台斡惕赤斤回來一看,也客赤列都大驚失色,於是快馬加鞭,越過丘陵,竟自逃命。三個人跟蹤追趕。當也客赤列都拐了個山咀又回到新娘車旁時,訶額侖自知已經逃脫無術,就說:你注意那三個人了嗎?他們不是一般的表情,是傷害你性命的臉色。隻要能保全你的性命,哪個棚車裏也有姑娘,每一輛車上都有人妻。隻要能保全你的性命,總能娶到心滿意足的妻子,那時你就給她起我的名字,象愛我一樣地愛她吧。請你現在就逃跑。當聞到我的香味的時候就想起我吧。這樣邊說邊從身上脫下自己的襯衫作為臨別贈品送給了他。也速該三人追到山咀,也客赤列都已經逃到斡難河上遊去了。
三個人一直追過七座丘陵,還沒追住才回來。於是,也速該牽了韁繩,哥哥捏坤太石在前引路,弟弟答裏台斡惕赤斤在車轅旁護著車,領著訶額侖踏上歸途。這時候,新娘訶額侖哭訴道:"我的情郎赤列都,連逆風都沒吹拂過他的發辮,在荒原野外連饑餓都未曾想起,現在你可怎麼樣了呀。兩條發辮,一條搭背後,一條垂胸前;一根投於前,一根擲於後。該是怎樣個逃跑的模樣呢?"邊哭邊訴。隻哭得斡難河水波濤起,隻哭得山林河原響回聲。答裏台斡惕赤斤從旁勸慰道:"你所哭的人已經越過重重丘陵,你為之流淚的人涉渡過的道道河流在奔騰。即使你呼喚,他回頭探望也看不清。即使你追蹤,不知道路也難行。再不要哭了吧。"於是,訶額侖便成了也速該的新娘。
元朝的行政製度是怎樣的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時,就一心想推行漢法,重用儒士,借鑒金代製度,同時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貴族特權地位的種種製度,重新在華北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製統治體係以及相應的各種典章製度。中統、至元間的創置,奠定了有元一代製度。元朝製度多沿襲金製,同時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備的特點。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曆代相承的傳統體製本身的發展變化,如行省的設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舊製,如蒙古、探馬赤軍中的奧魯(老小營)建置;也有一些是在這兩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罰體係中某些不同於前代的變化,對吐蕃地區實行的政教合一的統治等。
中央政府的軍、政統治機構,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和禦史台構成。中書省相當於金代的尚書省,領六部,掌全國政務,樞密院掌兵,禦史台掌督察。此外,元世祖忽必烈曾於至元三年(1266)設製國用使司,總理全國財政,以後一度成為與省、台、院並立的最重要的國務機構之一。七年,罷製國用使司,立尚書省,統六部,並改天下行中書省為行尚書省。中書省建置雖仍被保留,但實際上已改由尚書省總領國政。九年,罷尚書省,以其職權歸並中書省。至元後期和武宗至大年間,元廷又兩次立尚書省,分別曆時五年、三年,以“理財”為施政中心。主持全國釋教及吐蕃地區軍、民之政的宣政院,由於職掌的特殊性,自成係統。蒙古國初期,即置劄魯忽赤治天下刑政。隨著元朝國家機器的完備,設大宗正府為劄魯忽赤官署,主要治理諸王、駙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等公事,時而兼管漢人刑獄。在宗教、文化方麵,元代比較獨特的中央機構還有管理也裏可溫的崇福司、掌回回曆法的回回司天監、蒙古翰林院及其所屬蒙古國子監等。
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在忽必烈即位之初,為十路宣撫司;同時,他又委派重臣以都省官“行某處省事”係銜,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簡稱行省。至元後期,行省官員不複以中書省官係銜,行省逐漸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定型為常設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除“腹裏”(河北、山東、山西)直隸於中書省,吐蕃由宣政院轄理以外,所置有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雲南、甘肅、江浙、江西、湖廣等行省。在距離省治較偏遠的地區,分道設宣慰司,就便處理軍民事務,“與職民者,省治之;職軍者,院臨之”。邊陲民族地區的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帥府及其所統路府州縣或宣撫、安撫、招討等司,多參用當地土官任職。禦史台在地方上也有相應的分設機構,即監臨東南諸省的江南諸道行禦史台(簡稱南台)和陝、甘、滇、蜀地區的陝西諸道行禦史台(簡稱西台)。中台和兩個行台下各設若幹道肅政廉訪司(元初稱提刑按察司),定期檢查各種案卷帳目,監督糾劾各級官吏,複按已審案件。禦史台(或行台)與諸道肅政廉訪司相銜接,構織成全國範圍的垂直監察係統。為了征伐或鎮撫的需要,樞密院有時也在有關地區設置行樞密院(簡稱行院)。行省以下的行政機構,分別為路、府、州、縣。諸王、勳戚在內地各行省的封地上仍保留相當的特權,但這些封地在行政建置方麵同樣被納入郡縣製體係。路治所在城鎮,並沒有一個或幾個錄事司,管理城區居民。
元代始終沒有頒布完備的法典。至元八年(1271)以前,中原漢地斷理獄訟,基本上參用金泰和律定罪,再按一定的折代關係量刑。至元八年十一月,在建“大元”國號同時,下令禁用泰和律。以後曾數次修律,都沒有完成。判獄量刑,主要根據已斷案例,類推解釋,比附定刑,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司法的隨意性較顯著。其他方麵的立法行政,也都以詔製、條格(經皇帝親自裁定或直接由中書省等中央機關頒發給下屬部門的各式政令)為依據。因此,元朝的法製體係,主要是由因時立製、臨事製宜而陸續頒發的各種單行法構成的。政府下令,凡在朝及地方各衙門均應分別類編先後頒發的各種格例,使官吏有所持循。當時“內而省部,外而郡府,抄寫條格,至數十冊。遇事有難決,則檢尋舊例,或中所無載,則施行比擬”。條格和斷例歲增月積,繁雜重出,互相抵牾。元政府有時將曆年所頒降的某一方麵的條例重加“分揀”、“斟酌”,厘定“等第”,形成新的法律文字,作為“通例”公布。同時,對國家的政製法程,也幾次召集老臣,從以往頒發的政府文書中選出“可著為令者,類集折衷,以示所司”,所成《大元通製》、《至正條格》等格律類聚都是具有法典性質的政書(見《通製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