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
具有不同心態的人從窗口同時向天空望去,結果迥異:有人看到的是暗夜和天空中的烏雲,而有人看到的卻是暗夜裏朦朦的月色和雲縫裏點點的星光……讓我們先來比較兩個故事:
第一個:一名男子前去參加一項宴會。他很膽怯地敲敲門,內心著實有點不安,因為他並不認識宴會中的多少人。這名男子——泰德——是應蔻拉的邀請前來參加宴會的,蔻拉是泰德在圖書館工作時認識的,雙方並不很熟。泰德今年三十五歲,擔任圖書館館員已將近十年,平時感到很寂寞。女主人開了門,並把他引進客廳,那裏已經擠滿了人,大家談談笑笑,好不熱鬧。
“哈口羅。”一個女孩子向他走過來,臉上帶著可愛的微笑。
他緊張地回了一聲招呼,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才好。
“請問你貴姓?”
泰德自我介紹了一番,並強迫自己問了她的姓名,他覺得很不自在,不知道該把兩隻手擺在什麼地方。
“你在哪兒高就呀?”
“哦,哦,又遇到這個問題了,”他這樣想道,並在心裏痛苦地呻吟著:“我隻好告訴她,我並不是什麼大人物,我隻是一名圖書館員而已。”他的肩膀往下墜,在回答她的問題時,不敢與她的目光接觸。
第二個:同樣是那次宴會,時間在半個小時之後。約翰到了,和女主人打了招呼。他也是圖書館員,這是一次接近專業化的聚會,參加者大都是圖書館的人員。他的年齡也在三十幾歲,未婚,但他對今晚的宴會抱著很大的希望。他急於要見到蔻拉,和她交談並欣賞她漂亮的晚禮服;也許將一起跳舞、聊天、談情說愛,也許宴會後,他可以帶她回家去。
“你今晚真漂亮。”他對女主人這樣說,他說的是真心話,表現得也很真誠。
女主人高興得臉都紅了,他哈哈大笑,和彼得及福蘭克握握手,這兩個人都是他在工作中認識的。他們很高興見到他,帶他和其他人聊天。
“你在哪兒高就?”有一個人這樣問道,他手中拿著裝滿冰塊和飲料的杯子。
“我是個圖書館員,”約翰說,他帶著好奇的神情和友善的微笑望著對方:“我喜歡好書,你呢?你在哪兒高就?”
他發現宴會中的某些人談吐十分風趣,他很高興地和他們交談,吃東西,喝酒聊天。人們不斷過來和他聊天,大家都十分欣賞他的友善,以及他的真誠與隨和。到了午夜,他真的帶了蔻拉回家。
不難看出,第一個故事中的主人公泰德是一個失敗的人,他具有一種自我怨恨的心態,這種心態扼殺了他全部的智慧,以及他積極表達的潛力。而第二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約翰是個心態十分健康的人,他認為自己相當不錯,因此不必覺得不安或抱歉。他喜歡自己,又不至於過分自憐,因此也能夠欣賞他人,最終他贏得了生活的青睞。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兩個具有不同心態的人從牢房的窗口同時向外望著:
一個人看到的是暗夜和天空中的烏雲。
而另一個人看到的卻是暗夜裏朦朦的月色和雲縫裏點點的星光。
同樣是一幅場景,為什麼兩個不同的人看見的是兩幅不同的景色呢?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心態在作怪。
大致來講,按心態不同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生遺傳的具有積極的心態的人。對於這一類人來說存在一個積極心態的維持和保護問題。另一類人則具有消極的心態,這種人必須通過後天的學習和訓練才能獲得這種積極的心態。而如何維持、保護、培養和強化積極的心態呢?我們應該從如下方麵去努力:
(1)樂觀向上,實事求是
隻要是抱著樂觀主義,就必定是個實事求是的現實主義者。而這兩種心態,是解決問題的孿生子。最不足以交往的朋友,是那些悲觀主義者和一些隻會取笑他人的人。真正的朋友,該是“沒有什麼大不了,隻是有些不方便而已!”這種類型的人。當我們幫助朋友時,不要隻看重分擔他的痛苦和說些愚昧的安慰的話。如果要建立親密的關係,就必須有共同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不要做一個受製於自我的困獸,衝出自製的樊籠,做一隻翱翔的飛鷹吧!
(2)通過改變環境和交往對象來改變心態
當情緒低落時,不妨去訪問孤兒院、養老院、醫院,看看世界上除了自己的痛苦之外,還有多少不幸。如果情緒仍不能平靜,就積極地去和這些人接觸;和孩子們一起遊戲,和老人們一起聊天,和病人們一起散步,把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幫助別人身上,並重建自己的信心。通常隻要改變環境,就能改變自己的心態和感情。
(3)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積極心態
不須看早上的電視新聞,你隻要瞄一眼權威性報紙的頭版新聞就夠了,它足以讓你知道將會影響自己生活的國際或國內新聞。看看與你的職業及家庭生活有關的當地新聞。不要向誘惑屈服,而浪費時間去看別人悲慘的詳細新聞。在開車上學或上班途中,可聽聽電台的音樂或自己的音樂帶。如果可能的話,和一位積極心態者共進早餐或午餐。晚上不要坐在電視機前,要把時間用來和你所愛的人談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