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善於社會交往(3)(3 / 3)

忠言是一種藝術,它既要能使對方有所啟迪,又不會從你的話語中聽出嚴肅批評的味道,這是非極端有涵養之人不能達到的境界。

下麵介紹一些批評的方法。

(1)請教式批評

有一個人在一處禁捕的水庫內網魚。遠處走來一位警察,捕魚者心想這下糟了。警察走近後,出乎意料,不僅沒有大聲訓斥,反而和氣地說:“先生,您在此洗網,下遊的河水豈不被汙染?”這情景令捕魚者十分感動,連忙誠懇地道歉。若是警察當初責罵他,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2)暗示式批評

某單位工人小王要結婚了,工會主任問他:“小王,你們的婚禮準備怎麼辦呢?”

小王不好意思地說:“依我的意思,簡單點,可是,丈母娘說,她就這一個女兒……”

主任說:“哦,咱們單位還有小李、小張都是獨生女啊!”

這段對話雙方都用了穩語。小王的意思是婚禮無法不操辦。主任沒有直接批駁小王,而是暗示別人也是獨生女,但能新事新辦。

(3)模糊式批評

某單位為整頓勞動紀律,召開員工大會。會上領導說:“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單位的紀律總的是好的,但也有個別同誌表現較差,有的遲到早退,也有的上班時間聊天……”這裏,用了不少模糊語言:“最近一段時間”、“總的”、“個別”、“有的”、“也有的”等等。這樣,既照顧了麵子,又指出了問題。它沒有指名實際上是又指名,並且說話又具有某種彈性。通常這種說法比直接點名批評效果更好。

(4)安慰式批評

年輕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樓拜請教詩歌創作。兩位大師一邊聽莫泊桑朗讀詩作,一邊喝香檳酒。布耶聽完後說:“你這首詩,句子雖然疙裏疙瘩,像塊牛蹄筋;不過我讀過更壞的詩。這首詩就像這杯香檳酒,勉強還能吞下。”這個批評雖嚴厲,但留有餘地,給了對方一些安慰。

(5)指出錯時也指明對

大多數的批評者,往往把重點放在指出對方“錯”的地方,但卻不能清楚指明“對”應怎麼做。有人批評人家說:“你非這樣不可嗎?”這是一句廢話,因為沒有實際內容,隻是純粹表示個人不滿意。又如一位丈夫埋怨妻子說:“家裏一團糟,又有客人要來,你怎麼隻管坐在那兒化妝?”這種話也不會起作用,它隻說了一半。

(6)克製“我”的情緒

在批評之前你首先要觀察自己,你覺得自己的心情緊張嗎?對對方心存不滿嗎?把你的感受——憤怒、埋怨、責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是有好處的。克製不了就寧願先不開口,出去散散步,等冷靜後再說。

有經驗的批評家認為,未開口批評人之前,先檢討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麼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如有敵意,存心找麻煩,言語之中必然反映出來。情緒不好是很難掩飾的,而這種情緒有極強的傳染力,一旦對方感覺到這一點,立刻會激起同樣的情緒,立即會拋開你的批評內容,計較起態度來。這種互為影響的情緒會把批評帶入僵局。

此外,我們在批評對方時,話語要力求簡明。最好隻用一兩句話就使對方明白,然後立即轉到別的地方去。不要喋喋不休地列舉對方的過錯,以免別人老是覺得你揪住他的辮子不放。

最後,做任何批評前都要想一想:我現在要說了這句話,以後是否一定負得起責任。有些人心直口快,隨口批評人家,回過頭就把方才的話忘掉了。而受批評者心理上卻已蒙上了一層陰影。這樣的批評是不負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