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做人做事也是一樣的道理,人生往往決勝於餘地之間,能進也能退,能守也能攻;能在形勢發生變化時尋找到台階,也能在機遇出現時迅速搬來梯子。
通常情況下,留有餘地,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這樣才能取得主動權。人活著,要應付自如,要堂堂正正,要從從容容,就得擁有主動權,具有決定自己命運的能力,而不是“給皇帝拉馬車”,或被別人牽著鼻子無所適從……人有一個通病,即經常吃後悔藥。後悔就是沒有餘地的基本表現。如果能將後悔藥事先變成預防藥,人就會變得很聰明,很成熟。
誰都不可能是預言大師,所以我們每天都有可能“後悔”。比如,說了一段不合時宜的話,做了一件有背良心的事,或者錯過了一個好的機會等等。後悔常有,而後悔藥沒有。
因此,在西方國家很重視“懺悔”,特別在基督教國家裏,人的精神提升是通過對“罪”的懺悔來實現和解脫的。拋開宗教理念不談,單就精神和心理角度看,懺悔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為人在不能解脫自己的時候,需要某種輔助物來幫助自己,否則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另外,人的智慧也是在做錯了以後通過不斷反思和總結形成的。有一句俗語:吃一塹長一智,說的就是人的反思規律。
經研究發現,生活中善於思考的人都是平時具有動筆習慣的人,都是愛記日記的人。
關於記日記,有一個方麵一定不要遺漏,那就是把你事後後悔的事情記在本子上。
因此,那些能在日記中不斷總結自己的後悔與錯誤的人,一定能做成一些大事。
3千萬不要害怕犯錯誤
錯誤是成功之路的鋪路石,那些充滿勇氣、堅忍不拔的人正是踏著它走向了成功的目標。
約翰自己開了一家室內裝飾店。最近,他要去拜訪一個未來的顧客——一位非常富有,卻又有些古怪的老婦人。“我懷疑能否得到這份差使,”他向一位朋友透露了自己的心事,“我聽說她回絕了城裏所有的商店!”
在環視了整個屋子之後,約翰提出了他的估算。老婦人突然用一種銳利的目光盯著他問道:“你曾經做過一件錯事沒有?”
“唔——那當然!”約翰有些吃驚地回答。
“那好。”這位老婦人說,“這項差事就交給你好了。我可不想和不曾有過一次機會從過去的錯誤中得益的人開什麼玩笑。”
錯誤不僅僅是生活中可以接受的一部分,而且對於閱曆豐富的人生,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們不能聰明地利用我們的錯誤,就絕不能掌握任何技能。
蕭伯納說過:“一個人隻有經過東倒西歪的、讓自己像個笨蛋那樣的階段才能學會滑冰。的的確確,在任何事情上,隻有勇敢地讓自己當一個傻瓜,他才能取得進步。”但是我們有許多人,由於害怕可能遭遇的失敗和嘲笑而剝奪了自己享受愉快、冒險、甚至隻不過是普普通通的樂趣的權利。他們對於別人會怎麼想過於關注。但實際上,大多數的人從來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密切地觀察我們,對我們評頭品足。史考伯看起來是個很自信的人。一次,他承認自己曾經多年觀看別人滑雪而不敢一試,一想到自己也許會顯得十分滑稽可笑,他就打退堂鼓。最後,當他已步入中年,對他來說,如果再不滑雪,以後恐怕就再也別想學了,才鼓足勇氣去學。“當然,我滑雪時顯得很滑稽,”他快活地承認,“但是我不在乎了,我在做我一直想做的事,而且覺得很開心!”
其他滑雪的人,非但不曾對他有過半點批評,還紛紛讚揚他對學習滑雪的強烈興趣。
讓我們勇敢地麵對這一事實吧!對於任何你想嚐試的新事物來說,總有某些人是比你更在行的。然而,追求一種又充實又有益的生活並不是競爭性的,它隻是個人對幸福的追尋。比如說,星期日畫畫的人的目的並不在於把作品拿到現代藝術博物館去展覽,他們隻是在滿足自己對藝術的渴求。
不切實際的十全十美的標準隻會迫使我們失去心靈的平靜,我們並不是完美無缺的,這是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我們愈是及早地接受這一事實,愈能及早地向個人的和事業上的目標邁進。
生活中絕大多數的成功者是那些占人類極少數的幸運兒,他們已經獲得了毫無畏懼地承認他們的成就和他們的錯誤的所有權。當這些人犯了錯誤時,他們不會把情感和精神浪費在徒勞無益的後悔上。小約翰·D·洛克菲勒在回憶父親的時候說:“我從來沒聽他說過一句後悔的話。對於他來說,已經發生的事都是無可挽回的。怎樣補償損失、怎樣重建恢複、怎樣把顯然的失敗轉變成勝利,這就是在他整個一生中最為迫切注意的問題。”
有時候,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把對孩子的要求樹立得高不可攀。“他們如此經常地告訴孩子們,如果他們達不到標準就會使父母大失所望,”博納羅·W·奧佛斯特利特在《了解恐懼》一書中寫道,“他們實際上促使那些孩子們過於害怕失敗,當真的碰上失敗時又會過於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