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改善消渴喜飲的按摩(1 / 1)

【症因】

①稟賦不足,即髒腑柔弱、易生病,其中以陰虛體質最易罹患。

②飲食失節,長期過食肥甘厚味致使損害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調、積熱內蘊、消耗體液。

③情誌失調,長期精神不穩,如脾氣暴躁或者勞心竭慮等,使內火旺盛、灼胃傷津。

④勞欲過度,腎功能虧損,虛火旺盛而內水幹涸。

【自我判斷】

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

多飲水能夠排出體內多餘廢物,對塑身也有不錯的輔助作用,不過當你出現飲水異常時可要當心,過於口渴、飲水無度有可能是發胖的前兆。按摩可以改善易渴等症,同時還能夠對肺、胃、腎等髒器進行調養,使體內循環代謝恢複順暢,從根本上解決發胖的危險。

按摩方法

【功效】改善口渴症狀,防止體內水液過度積存,恢複身體代謝暢通。

【取穴】膈俞、胰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椎、八髎、長強、中脘、梁門、氣海、關元、神闕、曲池、神門、內關、足三裏、三陰交、複溜、太溪、湧泉。

膈俞穴—位於背部正中線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胰俞穴—位於背部正中線第八胸椎下,左右旁開1.5寸處。

肝俞穴—位於背部正中線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脾俞穴—位於背部正中線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胃俞穴—位於背部正中線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三焦俞穴—位於腰部正中線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腎俞穴—位於腰部正中線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大椎穴—位於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八髎穴—分布人體下背骶部膀胱經,即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8個穴位,分別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長強穴—位於尾骨端下,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中脘—位於上腹部正中線上,臍部上方4寸處。

梁門—位於上腹部,臍中正中線上4寸,左右旁開2寸處。

氣海—位於下腹臍部與恥骨連線的3/10處。

關元—位於下腹臍部下3寸,臍與恥骨連線3/5處。

神闕—位於腹部臍中央,即臍窩正中。

曲池—位於肘部,取穴時手掌向上屈肘,在肘橫紋外側端的凹陷處。

神門—位於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取穴時手掌向上,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內關—位於前臂掌側,於腕橫皺紋的中央向上約三指處。

足三裏—位於小腿脛骨前緣外側的膝關節下四指寬處。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的腳踝上緣三指寬,脛骨邊緣的凹陷處。

複溜—位於小腿內側內踝中央上二指寬,脛骨與跟腱間處。

太溪—位於足內側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湧泉—位於足底第二、第三趾的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屈腳趾時足底的凹陷處。

【按摩步驟】

步驟一:被按摩者俯臥在床上,按摩者用滾法在其背部脊椎兩側進行按摩,時間大約為6分鍾。操作完畢後,按摩者將雙手食指和中指並攏,沿著脊椎兩側的膀胱經,從膈俞穴直推至腎俞穴,如此反複推摩8分鍾,再用手指點按膈俞、胰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等俞,其中胰俞穴點按3分鍾,其他穴位為1分鍾。點按完畢後,將手掌、手指搓熱,用顫法掌按腎俞穴、指按(食指和中指)大椎穴,最後橫擦骶部八髎穴、長強穴直至皮膚發紅、發熱。

步驟二:平躺在床上,用食指和中指以推法或者按揉的方法按摩中脘、梁門、氣海、關元等穴,每個穴位各2分鍾,然後反複推摩穴位所處的部位3~5分鍾直至皮膚發紅、發熱。推摩完畢後,將手掌搓熱置於神闕穴,用顫法振神闕穴約1分鍾,然後擦兩脅肋部,待兩脅肋部透熱,用右手拇指的指腹從中脘穴左旁開4寸處沿45°向外旁開5寸滑動,然後在該處按壓3分鍾。

步驟三:按摩者揉曲池、神門、內關等穴各1分鍾左右,再點或按足三裏、三陰交每穴約2分鍾,最後用手從足跟後側包住腳踝,用拇指輕輕旋推複溜穴、太溪穴50~70次。換另一條腿,重複相同動作。按摩腿部完畢後,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足底湧泉穴及其周圍100次。搓到有熱感後,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足底,最後搓揉每根腳趾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