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瑜伽與健康(1)(1 / 2)

下麵的文字摘自西奧思.伯納德的作品:“瑜伽學習及修行可淨化身體,改善健康狀況,強化心誌。也就是說,可以加強心靈成長。任何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都能以某種方式達到瑜伽身心結合的目的。越早入門越好,但隻要能夠開始修行,就為時不晚。”倘若我們希望改善身體狀況,穩定自己的情緒,提高心誌,甚至實現隱秘的心靈潛力,該從何入手呢?任何一個事業的良好開端都十分重要。這是因為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與我們的入門方法成正比,若選對了開始的道路,自然會得到較好的結果,所謂善始善終。瑜伽教導中有關入門的方法十分特殊,大多因人而異。因此,在著手修煉之前,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要了解自己希望實現什麼目標。若沒有目標,我們就無法判斷未來的去向,或者說不知道哪條路才適合自己,即便已經走上了修行之路,也不能判斷自己是否正在接近這一目標。若能把我們的期望用語言表達出來,或者寫下來,或許更有幫助。如果這個目標是強身健體,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個身體對我的行為和幸福生活有兩種作用——幫助或是妨礙。因此,請讓它更健康,從而利於我生命中的所有體驗。”若尋求感情調和,我們可以說:“這個身體就好像一個媒介,一切眾生相都是通過我的各種感情才顯現出來。快樂可以減輕生理上的病痛,而不健康的病態甚至會奪走寶貴的生命。使情緒保持平和穩定,就是在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而對於思想活動方麵的目標,我們可以說:“我的身體是一個媒介,各種情緒是對生活的一種反應,但是,隻有思想才可以了解意圖,才能理解或指導各種生理反應。理清思路,就是在用一種相宜的方式指引身體健康,並獲得幸福感。”假如我們尋求心靈上的利益,就可以說:“我的身體是一個媒介,各種情緒是對生活的一種反應,隻有思想可以起指導作用,正是通過被稱為‘心靈的某一部分’的我,才能覺悟到自己的生命與其他生命和諧統一的道理。若沒有覺悟,我隻能成為無限生命進程中的一個遊離體。是心靈讓我與其他生命相結合,不僅是過去和現在,甚至於未來,因為它是永恒的氣息。因此,我想覺悟本性,了解真正意義上的我。”確定自己的目標是哪種程度之後,我們才能采取下一步計劃。在繼續進行之前,大家一定要理解,瑜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需要的一個更為直接的應用,每個人都不知不覺地從事著不同程度的修行,隻不過是自己沒有注意到而已。借助於下定決心去修行這種有意識的行為,我們才會自覺開始之前一直在進行的練習。通過有目的地鍛煉身體、情緒、思想,可使它們更加服從於意願的指引,而且我們應該將它們當作表達自我和覺悟的一種媒介。若想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時間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認識到,若想達到任何偉大的人生目標,不僅需要時間和毅力,而且還需要其他因緣的幫助,而傳統的瑜伽則概括出一些法則。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這種堅持不懈的毅力,那麼在開始進入新的修行時,還能有什麼更重要的因素呢?我們可能都希望瑜伽給我帶來的利益不隻這些,但是除非我們能決心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否則任何身體或思想上的訓練都不值得開始。因此,按照1瑜伽傳統,都應首先從“Yama”。

YAMA——戒

“Yama”一詞的意思是“克製”或“控製”。這種克製適用於規範任何行為。從數量上來講,共有十戒:不傷害,不妄語,不偷盜,不貪心,不淫欲,不耿於抱怨,不耽於懶惰,不貪圖自己的興趣,不貪著於自我的概念,不暴食,保持清潔。瑜伽聖者帕坦伽利(Patanjali,《瑜伽經》的作者)曾經說過,隻要能簡單地認真守戒,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如幸福快樂、清明的直覺、身心的活躍、講話效果等等。為什麼最初一定要先持戒?因為人類很大程度上被本能、情感和心理概念所奴役。政治派係對立的政客們,甚至會為戰鬥而獻身。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有著根本上的仇恨,而是因為他們放不下自己的意見。更確切地說,如果我們要服從自己的本能,很快就會放棄瑜伽修行。倘若我們說謊了,就沒有勇氣去麵對那些使我們說謊的因素,而瑜伽的某一階段修煉正需要勇氣。傷害的欲望包括一種破壞力,傷害或摧毀一個人正在努力掙紮著顯露出來的本性中的敏感部分,諸如此類。這個戒律並非僅僅以道德說教為目的,而是為了喚醒每個人心中潛存的本性。

Niyama——律

在關於哈達瑜伽的另一部重要經典《格雷達本集》中,瑜伽的前兩個原則——戒和律,都被歸入第一條淨化原則中,但它們也的確可被當作一種淨化的方式。五律包括:純潔、知足、苦行、自學、奉獻全部。

瑜伽伸展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