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放鬆是一門學問(1)(1 / 3)

放鬆是一件幸運的事。這讓人想起一幅精美的畫麵,一艘美麗壯觀的船正輕鬆地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揚帆遠航。的確,它被巨大的海浪推動著,在每次風浪襲擊時,它也的確產生了各種靈敏的反應,但同時它也可以選擇自己的航線,從而預防海浪的襲擊。放鬆也是瑜伽的成果之一。通過放鬆,人們能夠接受任何事物,無論好與壞,都是生活賦予的禮物。同時,人們還能在必要時利用放鬆有所創新。這是因為,人們可以通過放鬆達到一定程度的無約束狀態。通過放鬆,人們還能驅除許多足以破壞生命和諧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可能會破壞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有可能摧毀我們付出努力的能力。除此之外,瑜伽的放鬆還可以幫助我們在麵對生活的挑戰時充分發現自己的智慧及判斷力。在介紹放鬆方法時,經常有人問:“喪失個性有沒有危險,成為一個太被動、太軟弱的人有沒有危險?”但是,我們的罪惡從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自己幾乎無法控製且隨時會出現的各種情緒而來,如憤怒、欲望、恐懼、野心等,或是由於那些根本不曾注意到的潛意識衝動而產生,鑒於此,這就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疑慮了。甚至連那些沒有骨氣、易受控製之人,也並非因權力上的被動而消極遲鈍,而是由於自身無能的限製所致。隻有身體強壯、柔軟有活力的人,才能為自己做出決定: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當中多數人都處於被動之中,所以隻能在後悔中度日。日後,才有可能認識到,正是卑劣的虛榮心、自私或性欲在控製我們的一切行為。甚至連這種思想也經常令人遺憾,因為我們根據自己缺乏充分的信息而不是智慧來推斷出這種結論。從瑜伽的觀點來看,隻有產生於自然本性的活動才會使我們得到滿足感和幸福感。當我們受到任何一部分“我”所控製時——如激情、食欲、情緒或推論等,我們都不會產生滿足感。隻有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和諧統一時,我們才會享受這種被稱為放鬆的感覺或體驗。

因此,放鬆並不僅僅是一種訓練,它還是我們的一種體驗。我們雖然稱它為“瑜伽放鬆”,僅僅是指它所包含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放鬆。人們常說的放鬆,一般是指關注自身獨有的肌肉放鬆,有時也指情緒和呼吸方麵的放鬆。而瑜伽將放鬆視為一種廣義上的表現(我們的本性——所有一切),這種全然放鬆的體驗會讓我們得到充分滿足。有趣的是,薩瑟蘭在其著作《自學放鬆》中也曾經說過:“最深層的放鬆必須於宗教中研習。”這並不是說,人們必須要學習任何一種宗教的教義,恰恰與此相反:正是通過在放鬆訓練中體驗到更深一層的自我本性,我們才會開始了解大部分宗教所凸顯的實用性。如果沒有這種訓練帶來的自我體驗,宗教迄今為止或許一直在我們的理解範圍之外,對我們來說更是毫無意義。畢竟,偉大的宗教導師們一直在試圖闡釋他們自己的重要體會和收獲。他們認為這種體驗能夠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賦予其充分的滿足感,以及麵對並處理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早已變成乏味文字的那些宗教,或不能傳承原來經驗的各種組織,都無法否認這一點。這僅僅表示,人類多麼難以理解、限定及解釋這種絕對的狀態。實際上,研究顯示隻有少數宗教成功地傳承了這種經驗,或許禪宗就是其中一個成功案例,因為它認識到當這種體驗“不受任何約束”時就不符合任何特定的教義、教條或情況。同時,這種體驗是自然而然地出現的,而且需要由一個已經獲得之人來喚醒。在尋找自我本性的過程中會有諸多困難,以上也僅僅浮光掠影地提到少許觀點而已。至少,我們可以得到一點直接利益——從那些不必要的緊張中釋放出來;不再受自我意識、孤獨、恐懼、失望等情緒的影響,從而獲得更大的自由;從輕鬆休息中得到更多的受益以及更集中的注意力。

困難

在開始介紹方法之前,我認為最好能讓大家先了解一下自己所麵臨的狀況。首先,學著放鬆並不比學習如樂器之類的其他事物或方法更容易。我們需要投入關注力、投入時間、投入精力。為了在這個領域獲得收獲,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如同成為一個醫生或藝術家所需要投入的時間一樣長。同時,盡管一些訓練不會帶我們進入高深程度的體驗,但也能給予我們足夠的能力克服困難、度過難關。在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參加比賽爭奪勝利,但至少我們自己能騎車遠行了。以學習騎自行車為喻,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始終會麵臨從車上摔落的危險。第一次練習騎車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多麼害怕受到傷害,多麼擔心控製不了身體的平衡。然而,我們一直都在麵對這些困難,因為我們總能看到別人的成功。有些人在開始練習放鬆或禪定、冥想時,認為自己不會遇到任何困難。通過時下流行的冥想推廣,大眾認為天堂似乎就在某個角落。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如此,然而通往天堂的路並不平坦,總會有些陷阱和障礙。推銷員通常都不會提到這些。隻有真正誠實的老師才會讓我們了解麵前的困難,如班揚的名作《天路曆程》中提到的“絕望的深淵”和“世智”。在學習從生活中體驗放鬆時,我們無疑會用本性中的那一部 分直麵阻止我們放鬆的障礙。我應該在此說明,就瑜伽而言,放鬆或大自在狀態就是我們存在的原始狀態。直到一個人親自體驗到了這種狀態,才會理所當然地相信。我們所有的體驗、感官印象、情緒想法和驅動力都存在一種基礎,即瑜伽大師們所謂的Sat-ChitAnanda(Sat指永恒存在,Chit指無限意識,Ananda指絕對喜樂)。也就是說,對存在的覺知就是一種無條件的絕對喜樂。最起碼,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體驗到,構成所有思想活動、意向以及感受的基礎就是更廣義上的放鬆狀態。在麵對那些阻礙我們完美地體驗永恒存在—無限意識—絕對喜樂的障礙時,我們似乎就是在有意識地體會它們。早些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受到苦的滋味——自己沒能出生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中,沒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機會,沒有更大的成就,沒有更好的感情。針對自我情況產生的苦感已成為自我的一部分,而且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的一部分。同時,我們也沒有完全意識到這種潛在的態度渲染了我們的生活,轉變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塑造了我們的命運。當然,這可能並不是苦,可能是一種不安全感、一種對失敗的恐懼感、一種性生活的障礙、一種自卑感,或者是其他事物的主宰,從而讓自己成為像寄生蟲一樣的人。不然,它可能是多種情況的組合現象。在試圖超越它們或不再受其約束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如地心引力一樣的阻力。換句話說,在我們試圖抗拒重力之前,一般都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甚至連向上跳躍,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然而,在一艘宇宙飛船中逆向前進就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和阻力,甚至會讓人意識不清。人們必須采取特別措施以對付這種力量。但是,倘若能成功地對抗住這股力量,那麼人們就能達到失重狀態,從而對宇宙產生新認識。因此,我們必須要排除本性中正在茁壯成長且不停地打擊我們的負麵因素。我們將會在各個方麵體驗到困難,而不應該忽視困難的存在。我們越是不容易排除困難,困難就顯得越發強大,因為在訓練中,人們通常會看似比訓練之前更加惡化,慢慢地才會越來越好。有時候,這樣的感覺會出現在訓練過程中,而且也能看到明確的聯係。但是,更多時候似乎顯得與己無關,我們通常都會懷疑自己的實踐效果。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堅持進行放鬆練習,不要徹底地屈服於絕望、痛苦之類的感受。有時候,因為情感力量的作祟,我們可能會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我們必須要嚐試一下,哪怕偶爾如此想想也好:“這是一個治療過程。我要了解自己潛意識中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業力,我要讓本性顯現出來。認識到這一點,並且能堅持繼續修行,這就足夠了。最終,我一定能達到完全放鬆的清明狀態。”即便如此,這個過程可能也很困難,因為我們要體驗的是一種真實的感受,是深度的內在自我,並非已成過去的事實。這個階段所持續的時間取決於自己所造業力的多少(這是一種過去累積的情緒、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