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已經覺醒之人將偉大的瑜伽教導繼承下來並代代相傳。因為他們的自我從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人類的形成基礎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的話語也是由生命本質所宣講的。這可能正是耶穌與上帝無二無別這一觀念的起源,或者正如耶穌語錄中所言:“天父與我同體。”然而,我希望在此強調的是,他們所宣說的一切內容都超越了個人意識之上。本書末篇的大師傳記將對此作深入解釋。據此教導,整個宇宙隻包括兩種物質,即生命能量和以太。它們依次從遺骸中產生,永遠無因、無條件、無形、無色且不為人知。有一篇文章提到,一個學生詢問如何獲取一切知識和力量。他得到的回答是,萬物都可被追溯到最終的共用資源。理解了這個共用資源,人們才能主宰一般事物。再次用電流來做類比,通過了解有關電的基本規律,我們可以製造光、熱、電力、聲音、視覺等。這種科普常識讓我們創造出很多特別的結果。而瑜伽教義則指出,萬物都是在一個普遍原理的基礎上被創造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可以幾乎不費力氣地從兩性對立的原則上了解此規律。磁鐵、電、男女、細胞結構、活力與惰性、光明與黑暗、原子結構、如太陽和地球之類的星體等等,都存在著陰陽兩性的現象。這就是構成萬物基礎的一般原則。如果我們真正掌握了陰陽兩性規律,就能掌握萬物的特性或發展結果。實際上,氣和以太是構成萬物基礎的基本兩性。以太是最原始的物質,或稱為構成宇宙的基礎,而氣則是最初的生命能量。當這種最本初的能量,或稱為氣,作用於最基本的構成物時,所有一切形式都會相繼出現。
人類本身就是一個生命能量與以太相互作用的傑出產物。不過,對此還有另外一種描述——在有序與無序、光明與黑暗的對立中,發現了人類的生命,實際上也可稱為天命。使陰陽兩個極端會合才能平衡,而非使之背道而馳。某些哲學或宗教教義常以符號或圖像之類作為象征性表達,其中通常以聖父和聖母的形象來代表這兩種對立麵。斯賓塞?路易斯在描述宇宙主要力量時曾經提到:“陰性是被動的、靜態的、可接受容納的、具有培育能力的,它與積極、主動、充滿活力和原創力量的陽性截然相反。陰性顯示出了對陽性的渴望,而陽性則顯示出一種與陰性統一結合的強烈要求和推動力,其目的是為了在兩性結合下產生一種新形式或新生命。這兩者若不結合,則沒有任何結果,因為這兩者能夠相互吸引、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環顧四周,隨處都能看到這個真理。相對於光明來說,地球或物質就是陰性的。兩者結合後就顯現出有色界。電既有陰性也有陽性,隻有在陰陽兩極結合時才會有電流產生。在動靜相結合時,聲音就隨之產生了。再來談一下光,我們都能看到某個發光體可以像太陽那樣投射出穿越蒼穹的光線來。而某個如地球一樣的接收體接收了光,因而顯現出生命。正極電流也會像光那樣穿越天際。陰性導體則吸引並導入陽性。甚至連我們人類的性器官從外表看來也完美地展現出了兩性的基礎規律。男人的性器官對外發射物質,而女人的性器官則屬陰性,不僅可接收物質,而且還提供了肥沃可培育的環境,為陽性指引出方向。
瑜伽哲學指出,由於世間萬物皆來源於氣和以太,故不得不如此。所有一切都建立在“外相”的基礎上。生命能量和以太彼此交織,以各種不同形式、在不同層次上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千差萬別的形態和經驗。我們必須意識到生命能量中潛存的是一種可塑造非物質形態,可展現各種感覺、感受、情緒、智力和精神(即Sat-chit-Ananda,意為永恒存在—無限意識—絕對喜樂)的能力。但是正如光、熱、電在兩性分立時無法顯現出來一樣,當氣和以太無交合時,以上任何一種生命的外相顯現都不會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