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奉愛瑜伽(2)(1 / 3)

在這個階段,奉愛瑜伽認為由於憤世嫉俗和懷疑的釋放,不太可能踐行奉愛原則;而其他時候,當人們在疑惑中認識到自己的弱點時,就很容易帶著淚水投入到聖靈的懷抱中。在這個清除障礙的過程中,人們認識到自己心中充滿了對聖靈的渴望和失敗感,這時不知該怎麼辦、該去向哪裏。先前,曾經確定的認識,可現在卻成了懷疑。然而,人們在欲望和懷疑上的經驗,為其播下了毀滅的種子,雖然我們被欲望和懷疑俘虜了,但是因為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目標,要是能穿透這層麵紗,我們就能在其他經驗上如法炮製,並比較其結果。即使在滿足個人欲望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對自己說:“這不是目的!這不是我的真正目的!”於是,這些障礙就會逐漸地淡出我們的生活。正是在這個淨化時期,許多奉愛瑜伽的修行者都奉行著禁欲主義。世界各地的人都如此,甚至在腳踏實地的盎格魯—薩克遜人中,也存在一些磨練自身、禁食、禁欲、強迫自己去做苦行、慢慢折磨靈與肉的人。如西耶娜的聖凱瑟琳(天主教聖徒,和平使者)和密勒日巴尊者(藏傳佛教噶舉派的領袖人物),都是聞名於世的苦行僧代表,他們都親身實證了苦行修道的偉大成就。很多人未能實現覺醒,當然也有一些人在苦行修道成功之後就放下了自己的禁欲主義,完全進入另一個新階段。羅摩克裏希那就是一個覺悟之人,他曾經詢問另外一個瑜伽士:“在目前這個進階階段的日常禪定修行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瑜伽士回答說:“除非每天都擦拭,否則黃銅容器就會失去光澤。”若沒有每日的禪定修行,一個人的心靈也不會保持純淨。羅摩克裏希那又對瑜伽士說:“如果容器是由黃金製成,就不會生鏽了。”也就是說,對一個已經了解聖靈何在的人來說,奉愛修行也不是必須的了。不過,瑜伽當然認為需要先修行奉愛之道。然而,有關苦行的很多誤解都已被當成了修行奉愛的訓練,這一點需要大家好好考慮。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許多成功案例都顯示出——有很多優秀人士都愉快地度過了生活中的嚴峻考驗。對那些已經覺醒的人來說,折磨、憤怒、公眾的嘲笑、疾病、孤獨、貧困等都早已化為烏有。然而,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的苦行生活幾乎全不由自主地發自內心。

這都來自於他們的本性,而非被迫、被勒令如此。更像是有一種無意識的認知幫助他們實現了這個目標。有如此品質的高層次學生很快都會了解,一旦他們達到了與本我結合的程度,就會表現出對人類心理學卓越非凡的理解力。但是,盡管他們可能已經放下了自己的苦行生活,也不會起而反對禁欲主義的苦行生活。不過,他們的所作所為隻是表明禁欲是一個更基本的實踐。由於所有的奉愛瑜伽行者都會直接執行被他們當成是苦行的禁欲生活,所以理解這個“基本練習”對我們來說就十分重要了。讓我們這麼說吧,如果出於對孩子的關心,父母要求孩子去做什麼事情,但孩子沒有聽話,因而危及到了自己的生活,父母可能會為了讓孩子聽話,在保證其安全的前提下會打他們。然而,最重要的是在讓孩子服從命令時,至少先得保障孩子的安全。因此,假如能發現一個不涉及鞭打的安全方式,家長就會使用這種方法了。所以,讓我們試著去了解為什麼奉愛瑜伽的修行者會蹂躪自己的身體,換言之,覺醒的基礎是什麼?為清楚了解這一點,人們必須先搞清楚奉愛者的心當時究竟在想什麼?為什麼會升起這種迫切要求?禁欲苦行的人該做什麼?想象一下,人們看到了一點閃爍的光明,如能繼續追隨至覺悟,就可以改變他的整個生活,使之更充滿愛、智慧和力量。起初,在追求個人的野心和欲望時,這一點閃爍的光明可能會被推開,但是在嚐到了野心和欲望的苦果後,瞥見過光明的記憶將重新回來。我們會在心裏低聲說道:“這些離實相還很遠呢。”於是,生活中充滿了坐立不安的糾結,人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與瞥見的光明相較是多麼不完美。很想試著再回到那一瞥之中,繼續追求,可是卻發現已無法再回頭!人們一次又一次地追問著為什麼,為什麼它不能再回來!難道是人們永遠地失去它了?哦,像我一樣的傻瓜和罪人都把它弄丟了!讓這樣珍貴的寶石在生命的亂石堆中消失了!所以,我們開始反思,從書籍中尋找答案,從那些已經瞥見過,甚至是全然了解光明之人的生活中尋找答案。直到最後,還是發現人們根本無法將它完全帶回來。然而,當自我平靜下來,當我們放棄自己的執著時,它就在那一刻出現了。班納特在回顧自己的早期觀點時,曾對此評論說:“……我也錯過了最本質的關鍵,那些神秘的行為和體驗並非來自人類自身。”所以,深受覺悟感動的奉愛瑜伽行者試圖再次讓自我屈服於聖靈,但恰恰是那個欲投降的企圖又橫亙在他和至愛的聖靈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