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皮到真皮,全麵認識你的肌膚
我們的肌膚看上去很簡單,隻有薄薄的一層,其實它的結構很複雜,我們肉眼看到的肌膚隻是整個皮膚的一小部分。正如一株鮮花,展現在外麵的總是整體中的一小部分,而根莖埋藏在地下,很少被我們看見。
肌膚也是這樣,它由表皮和真皮兩大部分組成。表皮就是位於肌體表麵的肌膚,也就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到那一部分,它相當於植物顯露在外的花朵。支撐表皮層的是真皮層,相當於植物根莖的部分。
我們知道,植物是依靠深深紮根在土壤中的根莖,不斷吸收水分和營養,才開出美麗的花朵。在真皮層部位,纖維結構交錯縱橫,不斷吸收水分和營養而膨脹起來,以此來支撐表皮層,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健康而光滑的肌膚。
25歲之前,我們肌膚的真皮層纖維組織很緊密,能夠儲存充足的水分和營養。隨著年齡的增長,纖維部分變得脆弱,很容易導致水分和營養不足,肌膚就會失去彈性、容易塌陷。這就是肌膚鬆弛、產生皺紋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抗衰防皺,隻做表皮護理是不夠的,應該同時進行真皮層的護理。
表皮層護理
如果不做好表皮的護理工作,光滑緊致的肌膚將逐漸離你遠去。麵膜、角質層護理等需要經常做,還有防紫外線輻射、清潔毛孔等都需要我們認真去對待。
真皮層護理
潤澤有彈性又年輕的肌膚是和真皮層分不開的。真皮層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衰老,而精華液可以帶給它活力。精華液可以穿過表皮層,直接滲透到位於肌膚深處的真皮層部分,也就是說可以滋潤真皮組織中的骨膠原、彈性蛋白等纖維結構。
另外,連接真皮和表皮的地方叫“結合部”。老化的表皮會變成角質沉積在肌膚表麵,所以每周用磨砂洗麵奶做一次去角質的護理。
膚質——五種肌膚比比看
肌膚是美麗的外衣,光滑、靚麗、柔嫩……我們總想用盡所有的形容詞去描述它,可現實中擁有完美膚質的人卻不多,大多數人有著這樣那樣的肌膚問題,而油脂就是罪魁禍首。根據皮脂腺分泌油脂的多少,肌膚可以分為中性、油性、幹性、混合性,以及敏感性肌膚。現在我們就來具體比較一下這五種肌膚各有什麼特點,又有哪些養護措施。
中性肌膚
特征:清潔麵部6~8小時後出現麵油,皮膚細膩有彈性,不發幹,天熱時可能出現少許油光,很少長痘痘,比較耐曬,也不易過敏。
建議:中性肌膚的養護以保濕為主,如果處理不得當也很容易因缺水缺養分而轉為幹性膚質,所以應使用鎖水保濕效果好的護膚品。好好保養,皺紋就不會輕易爬上你的臉。
油性肌膚
特征:清潔麵部1小時後開始出現麵油,平時肌膚較為粗糙,泛油光,天氣轉冷時易缺水,很容易生粉刺等。
建議:油性肌膚的日常養護以清潔、控油、補水為主。要定期做深層清潔,去掉附著在毛孔中的汙物。特別是在容易出油的夏天,油性肌膚的人每天應該多洗幾次臉,洗臉後以收斂水收斂粗大的毛孔。少食油膩、辛辣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另外少用手觸摸臉部,如果有痘痘就更不能經常用手觸碰,以免感染。
幹性肌膚
特征:清潔麵部後12小時內不出現麵油,麵部顯得幹燥缺水,換季時刻更有緊繃、脫皮等現象出現,容易被曬傷,也容易長皺紋。
建議:幹性膚質的保養以補水、營養為主,防止肌膚幹燥缺水、脫皮或皸裂,延遲衰老。洗臉時動作要輕柔,選用保濕性強的乳液。另外,冬季室內因為暖氣的關係,濕度較小,肌膚就更容易失水粗糙,因此室內宜使用加濕器。日常飲食可以增加一些脂肪類的食物。
混合性肌膚
特征:清潔麵部後2~4小時後T形部位(額頭、鼻子、下巴)出現麵油,其他部分則更晚才會出現。T形部位易生粉刺、痘痘等,其他部位卻因缺水而顯得幹澀,比較耐曬,缺水時易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