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活著並且要記住(3 / 3)

同高祖玉這些土生土長的農民不同,也同常黎夫、杜魯公等從省城下來的高官不同,林關石當時過著小縣城裏一般城鎮居民的生活。他家在米脂縣城。據他講,在後來被官方用經典的語言經典地稱作“三年自然災害”(1959~1961)的年月裏,一個幹部的月工資隻能買到兩筐洋芋(折合100斤左右),或者,24斤粗糧,這些粗糧包括玉米、高粱。如果想吃上當年毛主席、黨中央在陝北時養育了中國革命的小米——而林關石所在的榆林地區米脂縣,正是以其米如脂而聞名的“小米之鄉”——對林關石這樣的一般幹部,此時如同珍饈玉饌般難能到口,一天人均大約30克,尚不足一兩。那是個需要數米粒吃過日子的年月。駐隊幹部和工作組成員林關石在常黎夫到來之前和以後,大家住在隊部的窯洞裏,在一口大鍋裏攪勺把的那些日子裏,他感覺他過著共產主義天堂般的生活,因為他居然能夠每天幸福地吃上小米幹飯和用白麵、高粱麵、洋芋粉拌在一起蒸的洋芋丸子!而更加了不起的,是高西溝大隊當時對駐隊幹部和工作組的特殊優待,每過幾天,隊上的灶都會給他們改善夥食,吃一頓白麵條或者揪麵片。

如此說來,省委工作組的人在高西溝就不僅吃得飽而且還吃得好。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讓林關石終生難忘。

當他在高西溝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的日子裏,在米脂縣城,他的妻兒卻在“瓜菜代”,過著忍饑挨餓的苦日子。不用說,林關石餐餐吃飯,端起碗碗裏就映現出他的妻兒麵黃肌瘦、嗷嗷待哺的可憐模樣。這天,林關石端著飯碗又在暗自難過,結果被管灶的副大隊長高萬貴發現了,等他那天回到窯洞,趁著沒人,高萬貴偷偷地從衣服底下摸出個小口袋,裏麵裝著兩三斤白麵!林關石想也沒想,含著眼淚接受了這幾斤白麵,連夜翻山越嶺送回了家……

這件事,他和高萬貴都認為做得是神不知鬼不覺,沒想到在工作組後期總結的時候,卻還是被人揭發了出來。大家嚴辭厲色地批評他,說他階級鬥爭觀念模糊,這屬於多吃多占。在那個年月裏既然什麼都要和階級鬥爭扯上關係,林關石也就沒有必要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和這些國家民族大義、虛無飄渺的階級鬥爭哲學相比,能讓饑餓的妻兒黃瘦的臉上浮上難得的笑靨,能讓她們的饑腸裏吃進去些許白麵,他覺得男兒大丈夫何需悔恨!

林關石說,他當時態度誠懇地做了“檢討”。而這之後不久,他也結束了在高西溝的駐隊生活。

5

常黎夫他們在高西溝一住46天。

在全國普遍饑饉的大災年裏,他們看到高西溝人居然過著還比較“豐衣足食”的日子,沒有人挨餓,絕大多數人都能吃飽肚子。農民日常的飲食雖然不及他們,吃不上白麵,但土豆、小米,還有大豆、綠豆和黑豆磨的陝北人愛吃的“錢錢飯”倒也頓頓能填飽肚子。每當黃昏,夕陽西下,溝溝岔岔的土窯洞裏家家炊煙嫋嫋,這讓常黎夫他們不由想到全國乃至陝西的許多農村餓殍遍野的情景;他們知道,就在他們剛剛離去的西安城中,數以百萬計的西安市民正苦苦掙紮在饑餓的死亡線上——當然,其中包括我,我們一家人和我們院子裏的鄰居……

我想,常黎夫他們肯定對高西溝印象深刻。

我想,常黎夫也一定正如高祖玉說的,把他們發現的神奇的黃土地的褶皺裏隱藏著的這樣一個村莊報告給了新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