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高西溝典籍與釋義(3)(1 / 3)

高西溝人沒有破壞生態環境也沒有被餓死。相反,全村人在普遍貧窮和饑餓的陝北,幾十年來一直能夠豐衣足食,過著雖不大富大貴但卻讓其他陝北人望塵莫及的“好生活”。高西溝人沒有破壞生態環境不僅沒有被餓死,相反,經濟還持續地和穩步地得到了發展——假如他們不向當時饑餓的中國多交那麼多公購糧,不可理喻地多為“國家作貢獻”,幾乎可以肯定,高西溝人早就“奔小康”了!或者,早就過上了不“富裕”但卻肯定“寬裕”的生活!

這也反證了一點: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並不必然需要破壞自然和生態。

這個問題,其實也回答了當初“大寨道路”並不是當時極度貧窮和物質極度匱乏的中國,一個必然的和必須的選擇。雖然積弱三百年的中國當時也不可能走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道路,用工業品換取木材、石油甚至蔬菜和糧食。但卻完全可以走高西溝的道路。曆史驗證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全國農業“學大寨”還是“學高西溝”,這樣一個關乎中國農業前途和命運的命題。驗證了“走大寨道路”還是走“高西溝道路”的那場農業道路之爭。雖然非常遺憾地,我們已經不可能改寫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的曆史;雖然非常痛心地,我們為過去幾十年的曆史付出了太昂貴的學費。但我們卻可以重新開始我們今天的曆史。我們可以“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樣,似乎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說明,我們是一個有理性的和善於從錯誤中清醒,從錯誤中走向不犯錯誤和少犯錯誤的智慧的民族。

這就是高西溝昭示給我們的曆史與現實的意義。

3

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官員曾站在米脂縣對岔村的山上——這也是溫家寶副總理此後在2000年站過的地方——望著對岔村的層層梯田和綠油油的鬆樹林讚賞備至,歎息說:這就是中國的萬裏長城!那是1991年6月。對岔的鬆樹林翡翠般的嫩綠,梯田上的地膜綠豆像在紙上畫出來的一樣,整整齊齊,一隴一隴。綠豆正在出苗,茸茸地一片煙花蔥蘢地淺綠;還有山坡上的紫花苜蓿也長得正好,綠汪汪地鋪得滿山滿嶺……對岔的水土保持治理效果得到了聯合國官員的激賞,說這是“堪稱世界級的典範”。而此前兩年,全國第四次水土保持會議期間代表們也前來對岔村參觀學習。對岔村紅極一時。

——可是,聯合國官員走後沒過幾年,對岔的10萬畝草地基本全毀,而所造的林也毀之一半以上。

這是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援華項目黃土高原開發治理“2744項目”時發生的一幕情景——就在聯合國幾位官員站在對岔的山上發出著這樣的歎息的時候,參加驗收的還有一隊人馬,另外幾位聯合國官員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到了高西溝。對這個村莊,聯合國因為投入極少,也就沒有了像對對岔的那種熱情,評價隻是這樣一句話:給那麼一點點東西卻做得這麼好。

請記住聯合國官員的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實際相當誠實和公允。

日曆又翻過去了幾年,吃過聯合國糧食的對岔也沉寂了幾年。

2001年,對岔的好運氣又來了。作為米脂縣無定河流域治理的重點村,榆林市林業局決定投入力量重點抓對岔村,以期把其樹為全榆林的退耕還林典型村。價值80萬元,全榆林最好的40萬株鬆樹苗運到了對岔村,市林業局還幫助把溝裏的水抽到山上。這回,對岔山上的樹該長好了吧?不料,次年春天一場大旱,40萬株鬆樹苗又大部分死亡。市林業局抓的點,市林業局就心有不甘,政策再向對岔傾斜,反正苗圃裏有的是樹苗,再給對岔運來。到了2003年,對岔的山上又是綠汪汪一片,據統計,林草覆蓋率達到52.3%,而水土治理程度也達到了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