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是有利的,對他可能是有弊的。人們隻能在利和弊之間進行權衡和選擇。對高西溝來說,我們也許可以作這樣一個“展望”。
高西溝已經擁有了綠色的基礎,這就是它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是幾十年打下的基礎,非一朝一夕能夠一蹴而就的基礎。利用它良好的生態環境,利用它已經擁有的自然資源和物質條件,它可以在山區發展山區的特色經濟。這又是別人無法和它競爭的。因此,它可以向山區特色經濟的產業規模化發展,而且,它已經開始了這方麵的嚐試和進軍。
就在我第二次去高西溝之前的半年多,2005年3月,他們成立了村上的三個協會:果農協會,蔬菜協會和畜牧協會。這三個農民專業協會,也可以叫做“農協”,將把村子裏農民在果樹、蔬菜和畜牧方麵的產、供、銷,統一組織和管理起來。走出一條“組織起來,發展山區特色經濟”的獨特農業道路。
從2004年開始建設的高西溝“三園三基地”,目前已經進入了全麵實施的階段。這“三園三基地”,即:森林園,糧食種植園,牧草園的“三園”和肉羊基地,綠色蘋果基地,無公害小雜糧與無公害蔬菜基地的“三基地”。
而進行這樣的產業規模化經營,高西溝已經完成了它的物質儲備。
在高西溝現有的林、牧、農用地“三二一”的生態型農業經濟模式中,即總耕地劃為了6份,林占3份,牧草占2份,農用地占1份。具體情況為:
林地:全村現有林地2253畝,占總耕地麵積的49.7%。其中,生態林1660畝,經濟林793畝。
草地:全村現有草地1500畝,占總耕地麵積的33.%。養羊1300多隻,涉及73戶。羊草業是高西溝產業調整的重點。而秦川牛作為後繼產業,飼養已達到130隻。發展畜牧業是高西溝目前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
農田:全村現有高標準農田777畝,,占總耕地麵積的17.1%。其中,367畝為人造小平原和梯田,410畝為旱澇保收的台壩堰窩地。
除此之外,高西溝現已建成標準化、封閉式養豬場,存欄130頭。黨支部科技示範田引進新品種玉米晉豐“大成”穀子、脫毒紫花白洋芋等六個新品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所有總耕地麵積中,目前屬於集體經濟部分:林地1073畝,草地260畝,農田105畝。共1438畝。集體所有土地約占全村總土地麵積的三分之一。這種“格局”,從1982年土地承包責任製實行以來,20多年沒有改變。集體土地始終占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一,集體經濟也始終是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基礎和前提。
對高西溝,除了向山區特色經濟產業規模化發展以外,還存在著一條現實的道路。
這條道路,就是解決專家們提出的和擔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是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必然要麵臨的問題。也是所有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國家和地區必然要麵臨的問題。一般來說,農村剩餘勞動力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人口中最弱勢的群體;相對城市人口而言,也是農村人口弱勢群體中最弱勢的群體。比如說像今天的高西溝,留在村子裏的主要以老弱群體為主。這些人大多沒有文化或文化程度很低,除了“務農”的一些技能,沒有其它專業技能。從自身的客觀條件來說,這部分人無法或很難進入到城市化進程中,也必然被城市化進程的大潮無情淘汰。但這還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的問題就是,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有沒有那麼大的胃口“消化掉”這麼龐大的農村人口?回答是勿庸置疑的。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8億農民,將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的一大負累。在這個進程中,不可能讓所有的農業人口都進入城市。農村總得留下一些人。那麼,你讓這部分人幹什麼?而這些人口中最弱勢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又能幹什麼?
高西溝如今已經有了一個項目,叫做“農業生態旅遊”。也就是發展農村中的旅遊業。這也是我前麵提到過的,但可能不為讀到這本書的人所注意到。2005年年底,當我還在高西溝的時候,國家旅遊局的人恰好到高西溝去做了一番考察。考察的結果,據我知道,高西溝已經被列為全陝西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生態旅遊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