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後記 感恩農民(3)(3 / 3)

在中國需要生態甚至比需要糧食還要現實、還要迫切的情況下,對貧困地區農村,貧困山區農村,尤其像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這樣林木生長比活人還要難的地方,在推行經濟承包責任製的時候不要“一刀切”。而是保留下集體經濟或保留下一部分集體經濟,用集體的力量戰勝自然災害,用集體的力量恢複生態,用集體經濟帶動農民推進農業科學進步,用一種製度化和民主化的村政權帶領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許,我們可以避免掉許多今天看來已經成為“災難”的事情:貧困地區農民的貧困和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讓我們慶幸的是,高西溝避免掉了這一次的“劫數”。

保留下了一部分集體經濟,也保留下了他們兩代人的血汗付出。

但陝北和西部其它地區卻沒這麼幸運。

時間又過去了二十年。

(13)

我不知道人類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不是我們認識起來特別困難?不知道有價值的高西溝為什麼總與曆史交臂失之?——難道一個村莊的命運真的就像一個人的命運?聖賢多磨難,高西溝便多命舛?

第一次,人們發現它又把它讀錯。

第二次,人們再發現它,曆史又把它打斷。

高西溝後來就一直默默地沉睡在大山的深處,外界便鮮有人知道。

時間夠漫長。高西溝走了一條走了近五十年的一條路。五十年裏,高西溝四屆黨支部、高西溝村的三代人鍥而不舍追求著一個夢想。我甚至已經無法用“執著”來描述我所尊敬的高西溝的農民。我知道,這裏有精魂,這裏有精神,一種中國農民的精神。

高西溝的第三次被發現,就是本世紀初了。

關於這一次的被發現,它和榆林市委書記周一波,它和米脂縣委書記張雁冰,它和我們陝西作家,甚至它和我,我就不再多說。作品如人,人在說話。

我隻需要說出一點。也是說出我的一個心願——但願這一次我們再不要失去高西溝。但願高西溝用了近五十年完成的這部“經典之作”、這部大書,我們能夠讀懂。千萬不要再誤讀。並且,珍惜它的價值。

我自己,當命運讓我今生遇見高西溝,就像當初讓我遇見黃河移民,我放不下。我無法不讓自己心累。我要說,一切皆緣。我和中國的農民有緣。就是為了這份緣,就是隻為了這份緣,我把我的心和我的深情放進了這部作品裏。可以說,我是嘔心瀝血,我瘦弱的身體寫完這部作品體重又減少了幾斤……

因為,我感恩農民。

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饑餓。

沒有。

我是在還債。

還我的一筆生命之債。

2006-1-5於西安冷宮

修改於2006-3-12

終稿於2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