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巴斯克認為具有完美主義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幾種特性:
(1)注重細節。
(2)要求規矩,缺乏彈性。
(3)標準很高。
(4)注重外表的呈現。
(5)不允許犯錯。
(6)自信心低落。
(7)追求秩序與整潔。
(8)自我懷疑。
(9)無法信任他人。
完美主義者因為對自己的要求太高,每件事都力求完美,這樣一來就容易患強迫症。而強迫症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患有強迫症的人通常為人謹慎、墨守成規、缺乏通融和幽默感、太過理性;內心常常有明顯的衝突,徘徊於服從與反抗、控製或爆發兩種極端。他們常常對自己、對別人要求很高,結果總是批評別人不好,懷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心,經常因此而無法接受自己強烈矛盾的內心衝動欲望而崩潰。
經常有人總是不停地洗手;有人會情不自禁地數大樓的窗戶,數錯一個,又從頭數,反複進行;有的人做事怕出錯,反複檢查,總是不放心;還有的人走路的時候要盯著馬路上的格子,一步要剛好跨一個格子才行,否則就無法走路……
完美生活的神話是一種有害的幻想,它會束縛能量,渙散精力。你應該打起精神,樂意並冷靜地接受不完美。生活本身就有許多坎坷,你隻要接受它並將其融入你的生活,這樣的人生才算充實和完整。工作中也一樣,盡力將工作做到最好,而不是完美。
高蘭·沙哈博士認為,完美主義者的人際關係通常比較糟糕。他們先入為主地覺得自己能比別人更好地做成一件事情,因此對人際交往感到厭倦。他們可能會強迫自己去結交那些能指出自己不足之處的朋友,但他們不可避免地會拿出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去要求身邊的下屬、同事、朋友、家人,對別人也永遠不會滿意。例如一位具有完美主義性格的主管,可能會對下屬也有同樣的高標準與期待,搞得辦公室裏大家緊張兮兮;或是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對於孩子有超乎常人的標準與要求,使孩子有了自卑心理和自閉傾向;抑或完美主義的妻子,要求丈夫盡善盡美,既要能力超群,能適應公司總裁到管道修理工的所有工作,又溫柔體貼,照顧自己每時每刻的情緒變化,這樣的丈夫常常覺得無所適從,怎樣也不能令對方滿意,這就埋下雙方矛盾的根源。
完美主義的心理一旦形成,也就意味著這個人逐漸失去了自我。一味地追求完美,也會逐漸地讓人遠離你,因為這種“癡迷”會嚇著別人,讓人根本不敢靠近你。
擯棄完美心理的幾點建議
1.學會接受平庸。苛求完美無異於追求痛苦,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平庸是人類的主體,平庸的人類是世界的主體,人因為接納生活的平庸,於是感激奇跡,因為感激奇跡而熱愛生活。當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世界時,人們會發現生活豁然開朗。
2.適當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對於一些新、富於挑戰意義的工作,不做過於樂觀的要求。先為自己確定一個短期的合理的目標,隻要目標合理,每次總能接近或超過目標。這樣下去,才能培養起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就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3.重新認識失敗。誰都會遇到失敗,不同的隻是失敗的多少而已。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失敗的消極態度。“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應把失敗看作是自己前進道路上寶貴的反麵經驗,相信這一次失敗之後一定就是成功。
4.寬容待人。完美主義者是仔細周到的人,但不要總是指出別人的錯誤,讓別人反感和緊張,也不要因為做事不合要求就牢騷滿腹,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
5.變“固定品質”為“固定時間”。一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是一定的,所以做每件事也應該限定完成的時間,以能付出的時間來規範事情的品質。例如:今天必須完成一篇文章並做三四件事。規劃後,發現寫文章的時間隻有四個小時,那就必須限定在這四個小時中,在不影響其他必須的工作、不影響休息的前提下去要求質量。看起來以時間代替品質作為做事的標準似乎犧牲了每件事的質量,但卻保護了全方位的生活質量,尤其是相對寬鬆平和的心理氣氛。
積極的表現自我
也許你會說:“我數年埋頭苦幹,兢兢業業,卻默默無聞。”“現在是幹的人不香,說的人飄香。”如果你嚐到這種苦頭的話,那麼,證明你缺乏幹的藝術和說的藝術。請你自問一下,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是否領導都了解?靠別人發現,總歸是被動的。靠自己積極地表現,才是主動的。成功者善於積極地表現自己最高的才能、德行,也善於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不但表現自己,也積極吸收別人的經驗,在展示才華的同時獲得謙虛的美譽。學會表現自己——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向您的領導與同事表現你的業績,這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