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塑造高尚人生:青年學生成長與中國共產黨(2 / 3)

當代青年學生是值得信賴、大有希望的一代,是黨和國家發展的可靠接班人和強大生力軍。青年學生一定要明辨形勢,認清國情,不辜負黨的期望,自覺擔負起曆史賦予的神聖使命,自覺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素養、文明道德修養、民主法治修養,堅定地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積極投身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為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二、當代青年學生的人生追求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段名言啟發我們認真思考關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得有所追求,總得使自己的一生過得有意義。沒有追求、渾渾噩噩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人生。當代青年學生作為一個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具有年齡、知識、能力等方麵優勢的社會群體,更應該有所追求,並在不懈的追求和奮鬥中使自身的人生價值得到實現。人的價值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個人創造價值的活動離不開社會認可。因此,當代青年學生隻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祖國和人民服務之中,才能使自身的價值得到充分實現,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亮麗而輝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曾鼓舞著無數的革命青年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奮鬥,在今天也應當成為當代青年學生確立人生追求的座右銘。

(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做黨的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青年學生要做一個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愛國主義者。愛國主義總是具體的、曆史的,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青年學生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曆史使命,愛國主義對於他們來說,其時代內涵就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在黨的領導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鬥,為改革開放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些青年學生將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割裂開來,說什麼“愛國,但不崇尚社會主義”。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有意模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差別,弱化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在今天,我們講愛國主義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的理想和事業融會於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因此,在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幫助青年學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認識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本質一致性,從而使他們將樸素的愛國情感升華為自覺的理性意識,並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把這滿腔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積極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樹立遠大理想,做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

人的追求總是不斷提升、沒有止境的。理想信念是我們的事業與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動力源泉。青年學生應樹立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每個青年學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不過個人的理想隻有與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相一致,與祖國發展的曆史洪流相融合,與人民前進的偉大步伐相統一,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實現共產主義是崇高的理想,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的,是人類曆史上最美好而科學的設計。共產主義理想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取得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曆史性成就。在中國,共產主義是鼓舞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人把將來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奮鬥目標。青年學生誌存高遠,首先,應該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當代青年學生隻有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的理想和誌向,才能眼界開闊、胸懷坦蕩、生活充實,才能勝不驕、敗不餒,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經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當代青年學生隻有自覺地把自己的思想行動同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聯結起來,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其次,青年學生要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頑強努力,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不改初衷,矢誌不渝。青年學生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樣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獻給社會、獻給人民。青年學生要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自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艱苦的環境中去經受鍛煉。既誌存高遠,又立足現實;既勇於進取,又甘於奉獻,這就是一個青年學生應當具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

總之,一切有抱負的中國青年學生,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人民緊密結合,為祖國奉獻青春,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指引下才能大有作為。這是當代中國青年學生成長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當代中國青年學生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樹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遠大誌向。每個青年學生都要矢誌不移地為實現這個誌向而頑強努力,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不退縮。當代青年學生是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承擔中華民族在21世紀前期重大任務的生力軍和骨幹力量。這是多麼難得的機遇!當代青年學生必須充分認識自己在民族複興這一偉大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緊緊跟上時代和社會前進的步伐,不虛擲年華,發憤學習、努力創新、錘煉品德、完善人格、艱苦奮鬥,努力為祖國和人民建功立業。

(三)弘揚民族精神,做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愛國主義是以忠誠、熱愛、報效祖國為主要內容的意識形態,它包括愛國的情感、愛國的思想和愛國的行為三個層麵的內涵。愛國主義是在人類社會曆史進程中形成、發展、鞏固起來的一種能夠團結凝聚國家和民族、推動曆史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崇尚這種精神,都把它視為凝聚人心、激勵民誌、振興國運的一麵旗幟。我們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偉大民族。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中,對自己偉大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之情,為祖國的自由、獨立、統一、富強而奮鬥的高度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源遠流長。愛國主義精神能激勵青年學生以振興中華為己任,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自覺承擔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曆史責任,發憤學習,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多作貢獻。愛國主義精神會增強青年學生的時代緊迫感和民族憂患意識,使他們加深愛國之情、確立報國之誌,更會使青年學生中的先進分子銳意進取,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頭雁。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現在經濟、科技都已全球化了,愛國主義已經過時。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誠然,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在飛速發展,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使地球似乎變得愈來愈小,人類社會的開放性和相關性大大增強。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國家依然存在,世界遠未大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阻礙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國家之間以大壓小、以強淩弱、以富欺貧的局麵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貧窮和落後仍要受製於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愛國主義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加需要堅持和發揚。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和民族,隻有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首先把自己國家的事情辦好,才能在國際社會發揮較大的作用,也才能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

當代青年學生要做堅定的愛國主義者,首先,要了解祖國的悠久曆史,特別是近百年來不屈不撓、抵禦外侮的曆史,要懂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把一個受盡帝國主義列強淩辱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繁榮興旺和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事實。其次,要堅持和弘揚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堅持和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後,要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態度,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盲目排外。我們堅持的愛國主義同狹隘的民族主義是有本質區別的。要使青年學生懂得,堅持對外開放,認真學習世界各民族的長處,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增強我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國的發展,這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

(四)弘揚時代精神,做勇敢的改革創新者

時代精神強調的是一種精神的時代性,是一定時代的精神主流和基本價值取向,是在一定時代為最廣大群眾在思想上認同、在行動上踐行的一種文化潮流,是一定時代的主體精神。因此,時代精神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性:與時代發展大局的統一性,廣大民眾的認同性,對民眾行為的激勵性,對社會發展進步的推動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曆史主題,鄧小平倡導全黨全民,要堅持發展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的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江澤民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艱苦奮鬥、知難而進,學習外國、自強不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的六十四字創業精神,後又將其概括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鬥、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五種精神。這一係列閃爍著時代光輝的偉大精神,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穿越曆史時空的民族精髓;既是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又是解決時代課題的有力武器。正是這些偉大的時代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曆史主動性和創造性,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推動了中國的時代進步和曆史發展,使中國的曆史時代不斷提升到新的高度。當代青年學生一定要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做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奮進的改革創新者。

(五)帶頭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做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引領者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胡錦濤總書記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基本內涵和要求。他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八榮八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針對性。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鬥,完整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榮辱觀所倡導的道德規範。這八個道德規範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需要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麵把握和體現。

“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正是對人與社會道德缺失的關注與修複。“八榮八恥”,榮恥相對,不僅明確榮辱的時代內容,更重要的是肯定了恥辱感在市場經濟和現代條件下的道德價值,因而重建了民族與國家騰飛的道德基礎。

“八個為榮、八個為恥”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取向,全麵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是非善惡的道德標準,明確了什麼行為是社會應該倡導的,什麼行為是社會應當摒棄的。這對於滌清社會風氣、重樹社會綱紀、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極為重要的。

“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時代精神的鮮明表達,是現代中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指南。其內容不僅針對時弊,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而且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立場。近30年來,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的巨大進步。社會進步不僅體現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體現在社會的開放度以及人的觀念的更新。但是觀念的開放與更新也帶來了價值觀的多元碰撞和價值評判的困難,以致出現了價值迷惘和寡廉鮮恥的現象。在現實社會中,道德相對主義在一定範圍內的泛濫降低了社會道德的權威性,同時也降低了社會成員的道德感。其典型表現是,一些年輕人追崇各種“明星”卻沒有榮耀感,各種腐敗(政治腐敗、學術腐敗、考場作弊等)的當事人常常隻有後悔卻沒有羞恥感,而存在於社會中的“該恥不恥,不恥卻恥”使我們社會蒙上道德汙垢。這就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一個日益開放、快速發展的社會裏應倡導什麼樣的道德風氣,應有什麼樣的社會價值導向?過去也曾提出過多種社會價值導向的設計方案,但有的價值導向過於單一,無法覆蓋社會各個領域;有的道德標準偏重崇高德性,難以公共大眾化。“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從個人與集體與國家的關係、從公職人員與民眾的關係、從個人或團體對待科學的態度、從個人對待勞動的態度、從個人與他人或團體的利益關係、從個人的誠信義利觀、從個人或團體與法紀的關係,以及個人的苦樂態度上全麵提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及其評價標準,這就克服了道德標準意境偏高的不足之處,但又吸納了以往道德導向方案中的合理內涵。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將掃滌道德相對主義的陰霾,在多元的價值觀中突出社會主義的價值標準,明確社會主義社會倡導的道德行為和價值追求,引導社會各階層人員在各種不同的道德關係中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