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講 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曆程(3 / 3)

1969年4月,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九大通過的政治報告第一次把在社會主義階段的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以階級鬥爭為中心正式規定為我黨在社會主義曆史階段的基本路線,進一步使“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大會通過的新黨章,還把林彪作為“毛澤東同誌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寫入總綱。1971年9月,林彪在篡奪國家領導權的陰謀敗露後製造叛逃事件。

1973年8月,黨的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繼續堅持“工人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堅持“文化大革命”,在上海造反起家的王洪文竟當上黨中央副主席。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內結成“四人幫”,竊取了中央領導機構眾多的權力。

鄧小平複出後,主持國務院和黨中央的日常工作,大刀闊斧地開始了整頓工作。整頓工作的深入展開,勢必觸及“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逐漸發展成為對“文化大革命”的比較係統的糾正。這必然遭到“四人幫”的猖狂反對,也為毛澤東所不能容忍,又引起一場“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1976年周恩來總理逝世後,爆發了“四五運動”。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四人幫”加緊了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活動。10月6日晚,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誌,對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實行隔離審查。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舉行了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1510人,代表著3500多萬黨員。華國鋒代表黨中央作政治報告,宣告曆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沒能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政策和口號。

四、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奮勇前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經曆了十年浩劫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步入正軌,改革開放的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

(一)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

“四人幫”倒台後,黨的路線中“左”傾問題未被糾正。華國鋒推行“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文章從理論上根本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鄧小平、葉劍英、陳雲等一批老同誌都支持這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他們在不同場合強調實事求是的原則,強調要恢複黨的優良傳統,強調在經濟建設中必須量力而行,努力抵製和克服仍然存在的“左”的傾向。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全會還調整了中央領導機構,開始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中共中央於1981年6月召開十一屆六中全會,會議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它標誌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

1982年9月1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即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的十二大以後,經濟體製改革逐漸全麵展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迅速推向全國,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城市的經濟體製改革試點逐步擴大。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的創建取得成功經驗後,198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再開放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逐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步伐,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與會代表1936名,代表全國4600多萬黨員。黨的十三大比較係統地闡述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黨的十三大還製定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黨的十三大後,我國經濟經曆了一個加速發展過程,然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物價波動較大,通貨膨脹加劇;黨內少數領導同誌忽視黨的自身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少數幹部中滋生了相當嚴重的腐敗現象,意識形態領域激進思潮湧起。1989年春夏之交,國內發生了“六四”政治風波。風波平息後,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召開,對中央領導機構部分成員進行調整,選舉產生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

隨著蘇聯的解體,東歐國家的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低潮。這使中國共產黨麵臨著嚴峻考驗。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與發展

鄧小平於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進行考察,並發表了“南方談話”。他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發展才是硬道理。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說到底,關鍵是我們共產黨內部要搞好。這些談話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與會代表1989人,代表全國5100多萬黨員。大會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概念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大會明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

1997年9月,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十五大政治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十五大以後,黨中央先後就發展農業、國企改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十五”計劃製定出一係列指導性方針。

(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世紀新階段

1.黨的十六大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戰略部署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起,在鄧小平的率先倡導下,建設小康社會就已經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個跨世紀的理想和行動目標。經過20餘年的努力,原來製定的小康目標——其中最主要的是國民生產總值,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到20世紀末已在總體上得到實現。在全麵檢視中國小康建設的已有成就和不足的基礎上,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進一步明確了在21世紀頭20年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目標。

黨的十六大報告比較完整地闡述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在經濟發展領域,繼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力爭使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

第二,在社會發展領域,加快城市化進程,使城鎮人口比重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逐步扭轉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建設比較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實現較為充分的就業,居民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在政治發展領域,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製更加完備,依法治國的基本設計圖得到全麵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第四,在思想文化發展領域,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係、科技和文化創新體係、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係。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第五,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黨的十七大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根據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的新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提出了五個方麵新的更高要求。這些新要求既與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到2020年奮鬥目標相銜接,保持了目標的連續性,又根據新的情況和條件充實了奮鬥目標,增強了目標的針對性。黨的十七大主要是根據以下幾個方麵新的情況和條件對奮鬥目標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2003~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連續四年達到或超過10%,2007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長11.5%,預計全年增長10.5%以上。這五年,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建設步伐加快,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總之,我們在各個方麵都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從新曆史起點出發,需要對奮鬥目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拿經濟增長目標來說,由於2002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加快,明顯超過原來預期,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完全有可能提前實現,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新要求。

二是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近幾年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投資和出口,投資率過高,外貿順差過大,國際收支盈餘過多,形成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剩;由於長期存在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在延續,在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的條件下必然導致能源和土地、淡水、重要礦產品等資源的供求矛盾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更為突出;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在發展。以上這些既是製約今後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也是在奮鬥目標中提出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等新要求的針對性所在。

三是黨的執政治國理念有了新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刻總結我國和外國的發展經驗,根據我國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黨十七大報告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的五個方麵新的更高要求,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是把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和基本精神貫徹落實到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各個方麵。

四是人民群眾對改革發展有了新期待。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呈現一係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除了經濟發展和經濟體製、對外開放方麵的階段性特征之外,還表現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製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製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麵臨諸多新課題。適應新階段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了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麵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等新的更高要求。

思考題

1.為什麼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為什麼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

3.從黨的光輝曆程中得出的基本經驗和結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