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講 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曆程(2 / 3)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的指揮下,靈活主動與敵人周旋,四渡赤水,穿插於敵軍重兵之間,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在四川懋功地區同張國燾、徐向前等率領的紅四方麵軍會師。6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向北發展。8月初,紅軍分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前敵指揮部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率紅軍總司令部隨左路軍行動。張國燾不聽從中央決定,提出南下四川、西康的方針,並電令右路軍政治委員陳昌浩率部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毛澤東得知這一情況後,與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緊急磋商,決定連夜率紅一、紅三軍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紅二、四方麵軍中經過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徐向前等的努力終於共同北上,在1936年10月同紅一方麵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長征實現了戰略大轉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三)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紅軍長征的前後,日本侵略者加緊對華北的侵略。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北平學生在1935年12月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遊行。由此開始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許多大中城市先後爆發學生運動。各地工人在全國總工會的號召下,紛紛舉行罷工,支援學生鬥爭,抗日救亡鬥爭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中共中央於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明確提出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黨對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國民黨軍第十七路軍開展統一戰線工作。1936年12月12日淩晨,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中共中央派遣周恩來到達西安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聯共抗日”等六項承諾。1937年8月,國共兩黨達成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等協議,中國共產黨在救亡圖存的關頭,開展了與國民黨的第二次合作。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全麵提出黨的抗戰路線,指明了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的具體道路,作出了開辟敵後戰場的重要戰略決策。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大捷,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精神和抗戰信心。國民黨軍隊先後進行平津、淞滬、忻口、徐州及保衛武漢等戰役,並取得台兒莊戰役的重大勝利,日本叫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徹底破產。日軍在所占領的中國土地上大肆燒殺淫掠,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慘案,死者達30萬人以上。在敵後抗戰的艱難條件下,黨領導人民軍隊同群眾結成血肉聯係,先後創建晉察冀、晉西北、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八路軍總部對華北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敵人交通線為重要目標的進攻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軍。

為了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闡明共產黨對於中國革命及其前途的見解,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係重大的問題,更好地指導抗戰和中國革命,毛澤東於1940年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完整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是:政治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在中國建立一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新民主主義理論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從1941年到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四年之久的整風運動。整風運動是一次全黨範圍內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運動。實現了全黨新的團結和統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4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黨員。毛澤東在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大會製定了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第一次較為全麵科學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及其基本內容。大會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首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勝利階段。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美國先後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根據延安總部的指示和命令,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向日、偽軍發起猛烈的全麵反攻,很快解放縣以上城市150餘座。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國的投降書上簽字。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主力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220餘萬人,共產黨員120餘萬人,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四)偉大的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麵臨著向何處去的問題。國民黨統治集團企圖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用內戰的方式來剝奪人民已經取得的權利,使中國社會退回到抗戰前一黨專製的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圖通過和平的途徑來建設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民主主義中國。蔣介石假意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舉行所謂“和平談判”。經過43天複雜而艱苦的談判,國共雙方於10月10日正式簽署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然而國民黨卻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加緊部署全麵內戰。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22萬人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麵內戰爆發。經過一年多的作戰,人民軍隊先後挫敗國民黨軍的全麵進攻和重點進攻,使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人民的變化。到1947年6月,人民軍隊殲敵112萬人,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減少到373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95萬人,武器裝備也得到很大改善。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1948年9月,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主力向國民黨軍發起遼沈戰役,殲敵47萬,東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及部分地方武裝發起規模巨大的淮海戰役。同時,發起平津戰役。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權在長江以北的力量全線崩潰。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摧毀國民黨長江防線,占領南京,宣告延續了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之後,人民解放軍繼續向未解放的地區進軍。

為最後打敗蔣介石、奪取革命勝利做思想、政治、組織上準備,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報告,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向城市實行戰略轉移的問題,確定了革命勝利後新民主主義建設的藍圖;製定了全國勝利後,黨在政治、經濟等方麵的基本政策,會議號召全黨要以恢複和發展生產為中心任務,努力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全會特別提醒全黨,在革命勝利後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全麵開展籌建新中國的工作。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這次政協會議一致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會議決定新中國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北平為新中國首都並改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30多萬群眾參加了慶典,毛澤東同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三、新中國建設在曲折中前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全國範圍執政的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中國的曆史任務。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

建國伊始,中國共產黨麵臨著很多困難和嚴峻考驗,1950年6月召開的七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土地改革,肅清國民黨殘餘、特務、土匪,推翻地主階級。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艱苦奮鬥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熾熱的革命熱情,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恢複生產。

為了打擊不法資本家,清除黨的幹部以及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的腐化分子,全國範圍的“三反”、“五反”運動拉開帷幕。“三反”即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即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騙國家資產、反對盜竊國家情報。“三反”、“五反”鬥爭確立了工人階級在國家的領導地位和在人民中的威信,加強了工人對私營工商業的監督和管理,打擊和限製了不法資本家的生產經營活動,清除了黨的幹部隊伍和國家幹部隊伍中的腐化分子,有力地抵製了資產階級的腐蝕,提高了黨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威信。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毅然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戰場。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韓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1952年,我國國民經濟獲得全麵恢複,並有了初步發展,工農業產值和主要產品的產量均已超過建國前的最高水平。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國民經濟的迅速恢複,國營經濟力量日益發展壯大。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製定了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國加快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步伐,在較短的時間裏,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全民所有製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這兩種社會主義公有製形式,已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標誌著社會主義製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二)中國共產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的探索和曲折

黨成功地領導了中國生產關係的社會主義改造,然而由於中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後,黨的工作依然麵臨著挑戰和問題。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黨員。大會正確地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黨的八大製定的路線是正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這次會議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題為《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指出在我們的麵前有兩類社會矛盾,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及以上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在我們國家裏,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的矛盾,處理這類矛盾的原則,不是采取專政的方法,而是采取民主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情況合理地加以解決。毛澤東強調凡屬思想性質的問題,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隻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隻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製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1957年4月27日,黨中央發出《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黨內外的廣大幹部和群眾積極響應號召,對黨和政府的工作以及黨政幹部的思想作風提出了大量的批評和建議,但也出現了一些過激的不滿言論。1957年6月8日,中央發出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黨內指示。由於當時黨對階級鬥爭的形勢作了過於嚴重的估計和判斷,導致反右派鬥爭嚴重擴大化,把一批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黨內幹部錯劃為右派分子。

黨內滋生出冒進情緒。1958年5月,中共八大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毛澤東提議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次會議強調“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助長了浮誇不實之風。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全麵展開,使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這是黨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為總結“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廬山召開,然而由於毛澤東對彭德懷等人的不同意見的批駁,會議主題由糾“左”變為反“右”,隨即在全黨範圍內展開大規模的“反右傾”鬥爭。“反右傾”鬥爭使黨內從中央到基層的民主生活遭到嚴重損害,中斷了糾正“左”的錯誤的進程,使“左”的錯誤延續了更長時間。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國民經濟開始轉入調整的新軌道。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劉少奇代表中央向大會提出的書麵報告草稿,比較係統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以來經濟建設工作的基本經驗教訓。1月30日毛澤東在大會上發表講話,強調要講民主集中製,他聯係三年“大躍進”的教訓,闡明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需要一百年時間。經過七千人大會前後將近兩年的調整,國內形勢逐步好轉。但是黨在政治思想上的“左”的錯誤並沒有從根本上糾正,而且還在發展。

從1956年到1966年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十年。這十年間,雖然在探討社會主義道路中,黨的路線也出現過偏向,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仍然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工業、科技、教育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

由於毛澤東把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鬥爭擴大化和絕對化,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製定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要求全黨:“高舉工人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那批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所謂‘學術權威’的資產階級反動立場,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化界、出版界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奪取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而且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同時批判混進黨裏、政府裏、軍隊裏和文化領域各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清洗這些人,有些則要調動他們的職務。”這次會議使“左”傾方針在黨中央占據了統治地位。1966年8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八屆十一中全會,這次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工人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規定:“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頓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八屆十一中全會後,紅衛兵運動迅猛發展。紅衛兵運動最初是破除“四舊”(即所謂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後來發展為抄家、打人、砸物、奪權,對社會秩序和民主法製造成極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