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講 萬變不離其宗: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1 / 3)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一、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黨的宗旨,是指政黨一切工作和行事的主要目的和意圖,是政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任何政黨都是代表一定階級和階層的政治組織,都有一個以什麼為宗旨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最早對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作出明確而科學概括的是毛澤東同誌。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誌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講演中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這就明確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命題。1945年4月,毛澤東同誌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又在“為人民服務”前麵加上“全心全意”幾個字。他指出:“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他這裏講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鄧小平同誌總是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製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1990年7月,江澤民同誌視察西藏時,提出了“人民至上,群眾第一”的論斷。2003年,胡錦濤同誌在講話中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中國共產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具有三個重要特點:第一,中國共產黨代表整個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僅僅代表某個民族、某個地區、某個行業工人階級的利益,更不代表某個宗派的利益。因此共產黨的服務對象,包括了整個工人階級和各民族的勞動人民;同時,它的服務時間不是一時一事,而是貫穿共產主義運動的全過程,貫穿人類解放和黨的生命的全過程。第二,中國共產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做自己的工具,而是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為了完成特定的曆史任務所必需的一種工具,黨的利益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黨員同廣大勞動人民之間是同甘苦、共命運的關係。因此,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是主動的、自覺的,不帶任何條件的、真心實意和全心全意的。第三,中國共產黨既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又善於領導人民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目標前進。曆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共產黨人隻有積極地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並且正確地引導人民不斷取得勝利,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自己的宗旨呢?這是因為:第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是人民主體論觀點的集中體現,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曆史歸根結底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曆史,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作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者和生產力主導要素的勞動者,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過程中,第一次揭示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曆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是創造世界曆史的主體,從而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澤東同誌用最簡明、最樸素的語言概括了這個最偉大的道理,他說:“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服務於人民,成為共產黨人矢誌不移的信念。

第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工人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社會主義革命是要消滅一切剝削製度和產生剝削製度的根源,解放全人類。工人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中國共產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體現了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我們黨除了忠實地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之外,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這是我們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之一。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曆史充分證明,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全部奮鬥的最高目的。在新時期,我們黨提出的“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胡錦濤同誌說:這裏的“本”、“基”、“源”,說到底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隻有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黨才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堅持黨的宗旨與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遵循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在長期革命鬥爭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毛澤東同誌多次論及群眾路線,把它提到“黨的根本路線”的高度來加以認識。黨的群眾路線包括兩個方麵的基本內容,即黨的群眾觀點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群眾觀點,就是黨對群眾的基本態度,有四個基本點:一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二是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三是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四是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體運用,是群眾觀點在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從群眾中來,就是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認真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把群眾的願望、要求和智慧集中起來,加以分析、歸納、綜合、提高,使之條理化、係統化,據此提出方針、政策、任務和計劃。到群眾中去,就是當方針、政策、任務和計劃確定之後,就要拿到群眾中去貫徹執行,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並接受群眾實踐的檢驗,不斷加以改進。黨的群眾路線不僅是黨對群眾的正確態度,而且是黨領導人民群眾的科學方法,是黨戰無不勝的法寶。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與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要求廣大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必須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原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這是共產黨員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觀。共產黨員必須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黨在任何時候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係,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淩駕於群眾之上。共產黨員應該努力實踐黨的宗旨,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在新時期堅持黨的宗旨就要做到:發揚無私奉獻精神,反對利己主義;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倡導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提倡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堅持正確的利益觀,反對拜金主義。

我們也要看到,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黨的宗旨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有的人一味追求個人奮鬥、個性發展、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卻被淡漠了。相當一部分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表現出務實、趨利的特點,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多樣化趨向。不少青年學生更加看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有的甚至對我們黨一貫堅持和倡導的“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口號表示懷疑。他們在學習動力問題上偏重考慮“謀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了就業”等,較少考慮為“報效祖國”而奮發學習;擇業觀念上,不少人留戀大城市,不願到基層和艱苦的地方去。這反映了青年學生思想意識與外在行為之間存在著某種矛盾。一切積極向上、要求進步、有誌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學生,應當正確認識上述問題,堅持黨的宗旨,要牢固地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於共產黨員來說,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既是一種政治信念、思想覺悟、道德境界,又是一種立身處世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隻有把黨的宗旨內化到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黨性修養中去,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嚴於自律,才能保持共產黨人的先進性。

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宗旨在執政條件下的集中體現

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執政條件下集中體現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立黨為公,就是說我們黨建立、發展和開展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執政為民,就是要黨在取得政權以後,更好地利用國家政權為人民謀取最大的利益。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固有屬性,這一黨的本質特征在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奮鬥曆史中一直被十分強調並自覺地堅持。毛澤東同誌說:“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鄧小平同誌則把共產黨員的含義或任務概括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江澤民同誌指出:“必須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誌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胡錦濤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堅持與時俱進,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上就是為了掌好權用好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

(一)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是黨的宗旨在新時期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