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講 萬變不離其宗: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2 / 3)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求執政黨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為人民服務在不同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時代內容,它對共產黨人的思想覺悟、思維方法、行為規範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要求。共產黨人能否緊跟時代的變遷,與時俱進、改變思想、調整行為,真正做到符合曆史潮流,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著的多方麵的利益需要,是檢驗共產黨人是否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的標準。胡錦濤同誌於2002年提出全黨同誌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深刻體現了新時期我黨實踐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時代要求。

權為民所用。在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必須認真解決好權力觀的問題。權力觀的核心是為誰當權、為誰服務的問題。黨的領導幹部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的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規定了我國民主政治的性質,人民是民主的享有者,是政權的主人,享有管理國家的權力。我們黨執政地位和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自己沒有任何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特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人民群眾還不能人人參與國家的管理,因而把一部分權力委托給他們信任的黨員、幹部來執行部分社會的管理、協調和服務的職能。這就是說,幹部手中的權力,無論大小,都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工具。黨的權力觀要求各級黨員幹部必須在思想上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觀念,破除“官本位”意識,做到“權大不忘責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正確地對待和使用權力,自覺地為民盡責、為國竭力、為黨分憂。領導幹部做到權為民所用,必須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力戒形式主義之弊。權為民所用,要用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實惠上,而絕不能用在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上。

情為民所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更是一種感情與精神的表達。對於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長期處於執政地位的共產黨來說,精神狀態至關重要。黨員幹部要自覺培育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心中裝著人民群眾,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黨員幹部要有艱苦奮鬥的勁頭:隻有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保持艱苦奮鬥的革命意誌和革命品格;隻有堅持艱苦奮鬥,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共產黨人還要牢記“兩個務必”,保持高尚的情操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增強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總之,情係人民的共產黨人把人民呼聲當做第一信號,把人民需要當做第一選擇,把人民利益當做第一考慮,把人民滿意當做第一標準。正是基於這種對人民的深情,我們黨才在不同的時期湧現出一批批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範。焦裕祿心裏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為了盡快改變蘭考貧窮落後的麵貌,累死在工作一線;孔繁森情係藏族同胞,長期在西藏工作,用滿腔熱血樹立了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鄭培民立誌“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恪守“當官的最高境界就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而不是享清福”的信條;任長霞堅持執法為民、忠於職守、秉公執法、為民愛民,用滿腔熱血實踐了她“還老百姓公道,是人生最大的追求”的諾言;牛玉儒堅持做官不謀私利、一心隻為老百姓,用自己的一生履行著共產黨人的誓言。這些共產黨人的楷模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贏得了人民的愛戴,為黨旗增添了光彩。

利為民所謀。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胡錦濤同誌在瞻仰西柏坡革命聖地時對全黨提出希望,要求全黨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我們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地位觀,帶領群眾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首先,在為民謀利上,要堅持執政為民,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站在最大多數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在堅持與時俱進、保持黨的先進性,擴大和鞏固黨的群眾基礎的同時,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絕不容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實現人民的意願和利益作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其次,在如何為民謀利上,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牢記領導就是服務。在領導方式上實現從“代表人民當家作主”向支持人民“自己當家作主”轉變。第三,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為民所謀,必須落實到黨和國家製定和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實到廣大黨員和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群眾生活的工作中去,要做到心裏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在具體工作中,一切要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再小也要竭力去辦,把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各項工作切實做好。

曆史反複證明,民心向背決定政權興衰。我們黨最大的優勢,就是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我們黨執政後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人民群眾。要保持最大優勢、消除最大危險,關鍵在於始終不渝地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宗旨的應有之義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加強黨的執政能力。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製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采取科學的領導製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麵臨著各方麵的挑戰。首先,麵臨著長期執政帶來的新挑戰。我們黨成為執政黨以後,特別是長期執政後,在黨員和幹部隊伍中,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黨內一些人因勝利而驕傲、以功臣自居、不思進取、好逸惡勞、貪圖享樂、不願意艱苦奮鬥的思想滋長起來了;黨內一些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謀取私利的現象不斷發生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不良作風也泛濫起來了。他們之所以能搞各種各樣的腐敗活動,就是因為他們利用了我們黨是執政黨這一條件,濫用了黨和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這在無形中削弱了黨的威信。其次,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挑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促使人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的過程中,也讓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敗思想沉渣泛起。西方資本主義思潮對我國進行的意識形態滲透使思想領域的矛盾和鬥爭更加複雜激烈。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多樣化、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形式多樣化、利益關係多樣化、分配形式多樣化和公有製實現形式多樣化等重大變化,必然會對我們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再次,黨的隊伍發生重大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從黨員隊伍來說,我們黨發展到今天擁有7300多萬黨員,成為領導13億人口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隨著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黨員隊伍不斷擴大,成分構成也相應地發生了新的變化。黨的幹部隊伍正處在整體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時期。大批年輕幹部已經走上或將要走上更重要的領導崗位。如何加強和改進黨內的教育和管理,始終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如何建設一支能使人民高興、黨放心的具有較強執政能力的高素質領導幹部隊伍,業已成為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根本問題和基礎性工作。另外,國際政治舞台上發生的執政黨衰敗的教訓也不容忽視。蘇聯共產黨連續執政達74年後失去執政地位,墨西哥革命製度黨執政長達71年被選下台,東歐六個執政的共產黨掌權半個多世紀後如同“多米諾骨牌”般紛紛倒台,以及日本自民黨、印度國大黨和印度尼西亞執政黨的失敗教訓,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曆史和現實都表明,執政黨的建設和管理,比沒有執政的政黨要艱難得多。越是執政時間長,就越要抓緊黨的自身建設,越要從嚴要求黨員和幹部。要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就必須要解決執政帶來的考驗和挑戰的重大問題。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要求必須改進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主要包括重大問題決策、推薦幹部擔任國家機關的領導職務、發揮國家機關中黨組織作用和在國家機關中任職的黨員個人的作用等。黨通過製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僅需要有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而且需要通過正確有效的領導方式執政,處理好黨的執政與國家政權活動的關係,處理好黨委與人大、黨委與政府、黨委與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等關係。改進黨的領導需要正確處理黨與政、黨與其他黨、黨與軍、黨與民、黨與法等若幹辯證關係。按照我國憲法的規定,各級政權組織,包括人大、政府和司法機關,都必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凡屬方針、政策的重大問題,都要經過黨委討論,然後分頭執行。這些政權機構中的黨組,應對同級黨委負責;在這些政權機構中任職的黨員,應執行黨的決議,接受黨的監督。當然,黨不是政權本身,不能取代政權機關的職能。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關係是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共事,更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製度的特點和優勢。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子弟兵,又是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它以黨的宗旨為宗旨,以黨的目標為目標,因此,必須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這個權力隻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黨的所有幹部絕不能把權力當做謀取個人和小團體私利的資本。共產黨在執政中,既領導人民製定法律,也領導人民維護和遵守法律。各級黨的組織和黨員的活動都必須符合國家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絕不允許任何黨的組織或共產黨員淩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共產黨員、黨的一切組織,必須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沒有任何法外特權。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正進入轉型階段。黨要在新的社會發展形態中實現有效的領導,就必須探索和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的領導方式,全麵協調黨與社會的基本關係,在新的社會基礎上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從而保證黨對社會的政治管理和確保穩定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