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應天決(3 / 3)

佛家功特別強調對心性的修煉,功法則以禪修為代表。在對氣功流派進行對比時常有這樣的特點總結:"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體現了佛家功的特點。

佛家功在進行禪修時要求結跏趺坐,結跏趺坐又叫做"雙盤",就是我們現在旅遊時看到的佛像、菩薩像的打坐形式,即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兩腳的腳心必須向上,我們一般人現在要做到有點難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樣式和降魔式兩種。《慧琳音義》卷八中解釋說: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手也是左手在上,這叫做降魔坐。各禪宗流派都是用這種打坐方式。至於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後用右趾押左股,讓雙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後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在結跏趺坐時要求"閉目,以舌柱齶,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時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於以此來調息調心、誘導入靜,所以,佛家禪修重在求精神超脫,但不重視修命。

佛家功以修禪為本,不過,由於佛教的流派教多,所以功法也有很多區別。修禪一般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兩種。小乘追求的是個人的自我解脫,把"灰身滅智",證得"阿羅漢"作為最高目標,修習時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養。阿羅漢即羅漢,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可以分為準備階段、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神通六個階段:

在準備階段,主要是解決練功者身心方麵的一些缺陷,以便為日後提高功力打好基礎。用的方法叫做不淨觀法,主要包括四種:不淨觀、慈悲法、思維法、數息法,針對不同的對象區別對待使用。

其中數息法又分為數息、隨息、止息、觀息四個階段。此法後來被天台宗發展成為六妙法門和止觀法門,不淨觀具有較強的止念除欲功能,是一種很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禪的目標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喜"的出現是完成第二個階段的標誌。二禪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樂"。在佛教概念中,"樂"和"喜"不同,喜是從心裏高興,樂是渾身上下都高興。樂的出現,標誌著二禪的修習已經完成。

三禪修習的過程主要是除"樂",無所謂苦、無所謂樂的出現是完成三禪的標誌。

四禪的修習目的是讓不苦不樂即極樂境界的情緒完全穩定下來,實現完全的如如不動的靜定。

四禪完成後便具備了神通、神變的基礎。但要運用和發揮自如,還必須有一個較長的掌握、學習、提高的過程,即"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風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靈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等十種功法。這種功法具有提高定力的特點,而定力至極時,參以某些意念就可以實現更高層次的神通。據說這種功法的功效很大,能顯現各種功能,對開發智力作用很大。其實這就是一種排除雜念,提高記憶力的方式,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我們常說的專心致誌就是這種意思,不過佛教的功法更係統化一些。

大乘宣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國淨土作為最高目標。在修習方麵,大乘提倡以"六度"為主要內容的菩薩行。

六度,就是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徑。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進;5、定;6、智慧。

"布施"是指施與他人財物、體力和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積累功德,直至解脫的一種修行辦法。"持戒"指遵守一切佛教教義所允許的思想、言行,屏棄相反的行為。"忍"則指安於苦難和恥辱。"精進"指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用功修煉。"定"指為獲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習的心專一境的功法。"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論去觀察一切現象的特殊觀點和方法。

大乘佛教的教義比小乘的要求寬鬆,適合一般百姓接受、修煉,所以在我國古代的傳播過程中被廣大百姓以及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形成了眾多中國化的流派,如著名的天台宗、禪宗和密宗。在這些流派當中,修禪的方法也有了各自的突出特點:

五禽戲

五禽戲是漢代的著名神醫華陀創立,是一種模仿五種動物動作和神態的功法。

模仿動物的功法早在漢代之前就有,如《莊子》中就有"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的記載。華佗的功績在於將以前的功法進行了係統的總結,並組合成套路,通過口授身傳進行傳播,讓大家強身健體。五禽戲開始並沒有文字流傳,到了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五禽戲的內容主要包括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

虎戲:自然站式,俯身,兩手按地,用力使身軀前聳並配合吸氣。當前聳至極後稍停,然後身軀後縮並呼氣,如此三次。繼而兩手先左後有向前挪動,同時兩腳向後退移,以極力拉伸腰身,接著抬頭麵朝天,再低頭向前平視。最後,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後退七步。

鹿戲:接上四肢著地勢,吸氣,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右側後視,當左轉至極後稍停,呼氣、頭頸回轉,當轉至朝地時再吸氣,並繼續向右轉,一如前法。如此左轉三次,右轉兩次,最後回複如起勢。然後,抬左腿向後挺伸,稍停後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後伸三次,右腿二次。

熊戲:仰臥式,兩腿屈膝拱起,兩腳離床麵,兩手抱膝下,頭頸用力向上,使肩背離開床麵,略停,先以左肩側滾落床麵,當左肩一觸床麵立即複頭頸用力向上,肩離床麵,略停後再以右肩側滾落,複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後起身,兩腳著床麵成蹲式,兩手分按同側腳旁,接著如熊行走般,抬左腳和右手掌離床麵。當左腳、右手掌回落後即抬起右腳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軀亦隨之左右擺動,片刻而止。

猿戲:擇一牢固橫竿,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觸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雙手抓握橫竿,使兩腳懸空,作引體向上七次。接著先以左腳背勾住橫竿、放下兩手{頭身隨之向下倒懸,略停後換右腳如法勾竿倒懸,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鳥戲:自然站式。吸氣時蹺起左腿,兩臂側平舉,揚起眉毛,鼓足氣力,如鳥展翅欲飛狀。呼氣時,左腿回落地麵,兩臂回落腿側。接著蹺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後坐下。屈右腿,兩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後兩手換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後,兩臂如鳥理翅般伸縮各七次。

五禽戲在練習時不宜太累,以出汗為標準,適可而止。

應天決據當代武學泰鬥說還是上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