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繼承孔子守靜的理論後,又進一步提出了內觀養心養氣的功法。孟子的功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氣。求放心就是把為外物迷惑的心收斂起來,養夜氣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與外界事物接交時的清明之氣存養起來。孟子認為這是保養真氣的好方法。第二階段是思誠和養浩然之氣。思誠就是悟道,至於養浩然之氣,就是一種"至大至剛"的宇宙元氣。
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的學者們基本上都繼承了孔孟先聖的靜坐功法。到了宋朝,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將靜坐看做同讀書、做學問同等重要的事。但是,儒家的靜坐一直沒有詳細的理論和具體的功法,到了明朝時期,儒士高攀龍參考了程朱的理學思想,又吸取佛、道兩家的功法精華,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整套的靜坐理論。
關於靜坐方法,高攀龍說:"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隻平平常,默默靜坐。"所以,高攀龍的這種儒家靜坐法,雖然很平淡樸實,但也是一種大眾化的靜坐法。
在孔子之後,儒家學者和弟子們在儒家功法方麵都沒有超過先聖孔子,其實,儒家的功法是一種為入世做準備,或者對強身健體起促進作用的功法。儒家功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靜心養性,培養意誌力和忍耐力。所以,就功法的優劣來說,儒家功或許在其他功之下,但在對世俗社會的影響方麵,則是任何其他功法所無法比擬的。
道家功
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記述的功法為主,是道家學者和道教門徒習練的主要功法。在我國氣功各個流派當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是我國氣功的優秀代表,也是唯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
道家功把長生不老作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大派別。兩大派別又分成許多小的宗派。兩大派之外還有很多的小派別,各派在功理、功法方麵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管怎樣,各派在修練功法時都是以煉養陰陽、性命雙修作為第一要義,以返樸歸真,天人合一作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作為追求的最終目的。
道家功以老子、莊子為祖師,《道德經》中明確提出:"虛其心,實其腹","專氣致柔,能歸嬰兒乎"。於是後來道教創立後,便遵照這些理論創造了胎息法。到了唐朝,司馬承幀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達到入靜的境界。同時還要用意念導氣運行進行修煉,這是以後"金液還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創始階段。
道家功的理論體係,沒有佛教那麼嚴謹,也不像佛教那樣對氣功名詞、概念進行全麵解釋。還有,道家功理方麵用隱語較多,致使許多名詞的概念、含義混淆不清。從晉代之後,一些道教學家在進行理論改革時大量借鑒了佛教的功法理論,從而使道家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理論體係。
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較簡單,除可始祖老子創立並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莊子創立的心齋、坐忘、踵息、吹噓呼吸和熊經鳥伸之類的仿生導引功。
東漢末年道教成立後,出於宗教目的吸收了許多古老的養生術和"仙術",在總結各派氣功的基礎上創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後,道家低俗作品請刪除熟起來,成為我國古代氣功史上的一條主要流派。
在功法方麵,道家功有守一、吐納、導引、行氣、存神、坐忘、心齋、還精、辟穀、踵息、胎息、內丹、太極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導引、胎息、存神、內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法:所謂守一,即指意守一處,是一種通過反觀內省,達到調和形神的內修功夫。守一法始於先秦,〈〈道德經〉中有的"抱元守一"、〈〈莊子〉的"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這都是道家守一法的開始。
老子提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靜,入靜又可以保養人體的真氣,不但能使人長生,還能"體內達外",獲取道的真諦,所以應該"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道教將老、莊奉為本教的始祖爺,同時也繼承了道家守一法。在《太平經》中有明確的思想:"守一之法,為萬神根本"。"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太平經》還指出,守一之法百日為小靜,二百日為中靜,三百日為大靜,大靜成功後"此神可睹"。
守一法雖然簡單,卻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後世一切以意守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守一"的基本內容。
內丹:在唐代以前,道教主要是以外丹來實現肉體的不死和飛升。唐代之後,外丹衰落而內丹逐漸興起,煉氣結丹成了道教教士主要修練功法以及追求的最高目標。
道教的內丹功把煉氣結丹分為四個修煉階段:A、築基。即練好身體,達到精足、氣滿、神旺的"三全"境界,為煉丹創造基本的條件。B、煉精化氣。即將精與氣合煉而成氣,達到"三歸二"。C、煉氣化神,即將氣與神合煉,使氣歸神,達到"二歸一"。D、煉神還虛,即"練一還無"達到與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傳說內丹術練到這種境界,就能在體內產生形狀大如雞蛋、光輝燦爛的金丹。內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級、最嚴謹的功法。
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鍛煉的動靜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就是道教教士們最喜歡習練的功法之一,從史料記載來看,許多著名道士都練過這種功。
胎息即閉息。相傳道家的胎息功源於仿生龜息氣功,到漢代才演變為胎息。《後漢書·王真傳》中說:"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賢的注說:"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屬於道家的密宗,是一種極緩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稱為潛呼吸。因為這種功法的技術性非常強,所以沒有師父傳授是不能獨自修煉的。據說胎息功練成之後"謂之大定",可以達到食氣和辟穀的神奇境界。
佛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