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肥胖病的認識由來已久。中醫古籍中有許多對肥胖病的記載。如《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有:“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和“年五十,體重,且目不聰明矣”的描述。《靈樞·逆順肥瘦》曰:“肥人……其為人也,貪於取與。”《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古代醫家對肥胖病病因病機的研究經曆了由實證到虛證的過程。除了《內經》及《金匱要略》中認為肥胖與飲食及痰飲的關係密切外,李東垣《脾胃論》也認為肥人多責之於實,“脾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脾胃俱實則能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則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朱丹溪《格致餘論》又把肥人的發生歸結為“肥白人多濕,肥白人多痰飲”,明確提出肥人多為痰濕之體。
到了明清時期,清代陳士鐸在《石室密錄》中認為“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能運行,故痰生之……”肥胖的病機主要是痰濕和氣虛兩個方麵。誠如陳修園說:“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痰濕頗多。”“痰濕”主要是由於肺、脾、腎、肝膽等髒腑功能失調,水液運化失司引起。而“氣虛”除了肺、脾、腎氣虛外,還有勞逸失常、久坐久臥所致之氣虛,則如汪昂所言“肥人多痰而經阻,氣不運也”“肥人形盛而氣虛”。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中認為“人之肥者氣必虛”,指出氣虛陽微,沉困怠惰可導致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失常,津液停滯為痰,痰濕滋漫周身腠理而致肥胖。
我們研究認為,肥胖的虛實必須根據具體的患者情況,一般情況下,年輕體壯的肥胖患者多表現為實證,而年老體虛、脾胃功能不良者則表現為脾虛濕盛的虛證表現。
肥胖病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肥胖的發生與膏脂關係密切。膏脂是人體的有形物質,是人體的營養物質,但過多則會成為高脂血症的隱患。凡導致人體攝入膏脂過多,以及膏脂轉輸、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多會發生肥胖或者肥胖並發症。古人對此有精確、細致的論述。脂和油、膏、肓含義基本一樣。
發病原因
1.先天稟賦
體形的胖瘦受先天稟賦的影響。腎為“先天之本”,是機體最先形成之髒,其所藏先天之精即為先天稟賦。它稟受父母的生殖之精,與生俱來,在構成人體胎元之初,便已從父母精氣中遺傳下來,藏之於腎,為人體生命之本原。《醫學實在易·卷之四》說:“素稟之盛,由於先天。……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濕痰頗多。”
2.飲食不節,過食肥甘
飲食不節,過度無製,久則傷及脾胃,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穀精微無以轉運,聚而成濕成痰,逐漸導致肥胖。正如《素問·奇病論》中所說:“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其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飲食偏嗜肥甘厚味,濕熱釀生於內,日久成痰,痰熱濕濁聚集體內,引起體重增加,形成肥胖。且濕熱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反過來加重痰濕的生成。進食過多,飲食所含熱量超過機體基礎代謝、生長發育,以及生產勞動能量消耗的需要,多餘的營養物質以脂肪形式儲存起來,體內脂肪增多,導致肥胖病的發生。
3.勞逸失常
久坐久臥、缺少運動也是發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一方麵,運動減少,機體消耗能量減少,供給超過需求;另一方麵,《素問·宣明正氣論》曰:“久臥傷氣。”傷氣則氣虛,氣虛鼓動無力,津液與陰血在體內之運行、輸布失常,痰濕停滯,而致肥胖。
4.七情所傷
五髒皆能藏神,情誌過極必然影響髒腑功能,憂傷肺,怒傷肝,思傷脾,喜傷心,恐傷腎。七情所傷,髒腑氣機失調,水穀運化失司,水濕內停,痰濕聚集,肥胖形成。其中,肝為剛髒,主疏泄,最易受到情誌因素的影響,如沈金鼇說:“肝和則氣生,發育萬物,為諸腑生化。”整個髒腑的氣化功能則借肝膽生發之氣的鼓舞,肝膽疏泄不及或太過,首先上侮肺金,中犯脾胃,下竭腎陰,而致脂質沉積,痰濁水濕互聚內停,走於腠理、皮毛、半表半裏、筋膜、四肢、腸膜而致肥胖發生。
5.年老體弱
肥胖的發生與年齡有關,40歲以後明顯增高。這是由於中年以後,人體的生理功能由盛轉衰,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又過食肥甘,運化不及,聚濕生痰,痰濕壅結,或腎陽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釀生水濕痰濁,故而肥胖。
6.藥物、醫過
現代臨床中常用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雌激素、避孕藥、胰島素,以及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等,都可以導致肥胖。臨床上也有治療其他疾病而引起的肥胖。比如某些顱腦手術影響到了下丘腦,可以引起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