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髒腑功能失調
肥胖的病位在脾與肌肉,但與腎氣虛衰關係密切,亦與肝膽及心肺功能失調相關。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則胃雖能納穀,但納入飲食水穀不能化為營養物質運送到周身,反而成為痰濕之源,納食愈多,痰濕愈甚,脂積瘀阻,致使痰脂滯留周身皮膚之間,腹膜之中,髒腑之內,則肥胖諸症叢生。在早期,肥胖病的機製主要是脾胃運化功能亢進,嗜食肥甘厚味,這時期,脾胃功能如常,脾升胃降,全身機體運行正常。若胃納過剩,超過脾髒的運化能力,痰濕從此而生,痰濕蘊積太久,則生濕熱,進而中期表現為胃強脾弱。此期若不及時幹預,日久脾胃兩虛,氣血生化乏源,後期全身機體虛弱,百病由生。誠如李東垣的《脾胃論》中所述:“脾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脾胃俱實則能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則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
腎為先天之本,又腎內寄元陰元陽,隨著年齡的增長,腎陽逐漸衰弱,無以溫煦機體,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減退,則全身的新陳代謝變慢。腎虛則命門火衰,不能為脾陽蒸化水穀,運化失職,水液代謝失常致痰濕膏脂瘀結於肢體肌膚,發為肥胖;並且腎主水,主持和調節水液的代謝,腎主水的功能,貫穿於水液代謝的始終。如腎有病變,主水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即致水濕形成。如《素問·逆調論》所說:“腎者水髒,主津液。”或脾病及腎,脾腎陽虛,水濕運化無權,加重體內濕濁,瘀脂泛溢肌膚而發肥胖。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肝為剛髒,喜條達而惡抑鬱,容易受情誌的影響而失其條達之性,導致肝氣鬱結。肝木橫逆犯脾,運化失司,加之氣機運行不暢,津液運行受阻甚至停滯,化為痰瘀膏脂,停聚於肌膚腠理,則形成肥胖。
肥胖日久,水液上泛,侵及心肺,表現為呼吸表淺、動輒氣喘、胸悶、咳嗽、心悸氣短、少氣懶言、神疲自汗等心肺氣虛之象,影響心肺推動血液及宣發水液功能,進一步加重肥胖,形成惡性循環。
研究認為,肥胖的發生與年齡和成長階段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個關係的核心是脾胃功能。幼兒時期到青春發育時期,肥胖多為胃熱濕阻型等陽證,此時期脾胃功能亢進,代償功能充分,機體即使肥胖但並不表現出明顯的並發症,即使發生,也較容易治愈;而在此後隨著脾胃功能的減弱,漸漸地容易演化為脾虛濕盛型等陰證,此時期多伴發各類型的並發症,治愈難度加大。
肥胖病發病機製
肥胖病病機總屬陽氣虛衰、痰濕偏盛。脾氣虛弱則運化轉輸無力,水穀精微失於輸布,化為膏脂和水濕,留滯體內而成肥胖;腎陽虛衰,則血液鼓動無力,水液失於蒸騰氣化,致血行遲緩,水濕內停,而成肥胖。
病位主要在脾與肌肉,與腎虛關係密切,亦與心肺的功能失調及肝失疏泄有關。
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之候。本虛多為脾腎氣虛,或兼心肺氣虛;標實為痰濕膏脂內停,或兼水濕、血瘀、氣滯等,臨床上常有偏於本虛及標實之不同。前人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濕”“肥人多氣虛”之說,即是針對不同病機而言。
本病病變過程中常發生病機轉化。一是虛實轉化,如食欲亢進,過食肥甘,濕濁積聚體內,化為膏脂,濕濁化熱,胃熱滯脾,形成肥胖,但長期飲食不節,可損傷脾胃,致脾虛不運,甚至脾病及腎,導致脾腎兩虛,從而由實證轉為虛證;而脾虛日久,運化失常,濕濁內生,或土壅木鬱,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或脾病及腎,腎陽虛衰,不能化氣行水,可致水濕內停,泛濫肌膚,阻滯於經絡,使肥胖加重,從而由虛證轉為實證或虛實夾雜之證。二是各種病理產物之間也可相互轉化,主要表現為痰濕內停日久,阻滯氣血運行,可致氣滯或血瘀。而氣滯、痰濕、血瘀日久,常可化熱,而成鬱熱、痰濕、濕熱、瘀熱。三是肥胖日久,常變生他病。《內經》中已經認識到肥胖與消癉等病症有關,極度肥胖者,常易合並消渴、頭痛、眩暈、胸痹、中風、膽脹、痹症等。
另外,肥胖病病位有在脾、在腎、在心肺的不同,臨證時須加詳辨。肥胖病變與脾關係密切,臨床症見身體重著,神疲乏力,腹大脹滿,頭沉胸悶,或惡心,痰多者,病變主要在脾。病久累及於腎,症見腰膝酸軟疼痛,動則氣喘,嗜睡,形寒肢冷,下肢水腫,夜尿頻多。病在心肺者,則見心悸氣短,少氣懶言,神疲自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