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方法多樣,本書主要介紹以下治療方法,包括中藥療法(單方複方和中成藥及有效方劑)、針灸療法、耳穴療法、穴位埋線療法等。這些中醫治療方法雖然靈活多樣,但均是以遵從中醫理論為前提的療法,根本在於辨證施治。
肥胖病辨證施治
肥胖病的分型
肥胖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肥胖病早期以實證為主,晚期則常以虛證為主。本虛以氣虛為主,也可有陽虛或陰虛。病位以脾為主,其次為肝、肺、腎,亦可影響到心、膽等其他髒腑。但總以脾腎氣虛為多見。標實以膏脂、痰濁為主,常兼有水濕,亦可兼有氣滯、血瘀等。標本虛實之間,可有側重,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病因病機比較複雜。因此,臨床上對肥胖病的辨證分型很不一致。現在有一種傾向,提到中醫減肥,就一定用瀉劑,而忽略了造成肥胖的病因各不相同,患者的體質稟賦也有差異,肥胖又多係虛證,結果不僅未能減肥,反而產生他種疾病。因此,在中醫減肥治療中,一定要樹立整體觀念,嚴格掌握辨證論治的原則。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學的核心,治療肥胖病同樣要強調辨證論治,它具有針對性強、兼顧並發症、毒副作用小、組方靈活、起效快、效果好等優點。關於肥胖病的辨證分型,目前各家看法不一。根據周仲英教授主編的“十五”國家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將肥胖病分為胃熱滯脾證、痰濕內盛證、脾虛不運證、脾腎陽虛證等四個證型。
1.胃熱滯脾證
患者多表現為形體肥胖,多食易饑,脘腹脹滿,胃脘灼熱,嘈雜疼痛,得食則減,頭暈心煩,口幹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胃瀉火,佐以消導。
代表方:小承氣湯合保和丸加減。共奏通腑泄熱,消食導滯,行氣散結之功效。
方劑組成:小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
加減運用:若患者出現胸脅苦滿,煩躁易怒,腹脹,口苦舌燥,脈弦等肝胃鬱熱之症,可以加用柴胡、黃芩、梔子;若食積化熱,濕熱內阻,致脘腹脹滿,便秘或泄瀉,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沉有力者,可以用枳實導滯丸(大黃、枳實、神曲、茯苓、黃芩、黃連、白術、澤瀉)。
2.痰濕內盛證
患者多表現為形體肥胖,身體重著,胸膈滿悶,痰涎壅盛,肢體困倦,頭暈目眩,口幹不欲飲,嗜睡,嗜肥甘厚味。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消痞。
代表方:導痰湯加減。
方劑組成:半夏、天南星、枳實、橘紅、赤茯苓、生薑。
加減運用:若患者濕邪偏重,可加用蒼術、薏苡仁、車前子、防己等;若痰濕化熱,出現心煩少寐,食少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者,可加用竹茹、浙貝母、黃芩、黃連等;如出現舌黯或有瘀斑者,可加用當歸、赤芍、桃仁、紅花、丹參等活血化瘀藥。
3.脾虛不運證
患者多表現為形體肥胖,身體困重,神疲乏力,胸悶脘脹,四肢輕度水腫,晨輕暮重,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細。
治法: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代表方:參苓白術散合防己黃芪湯加減。
方劑組成:參苓白術散(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參、白術、山藥、甘草);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白術、甘草、生薑、大棗)。
加減運用:若患者脾虛水停,肢體明顯腫脹者,可加用大腹皮、桑白皮、木瓜等;腹脹便溏者可加用厚樸、陳皮、木香理氣消脹;腹中冷者加用肉桂、幹薑以溫中散寒。
4.脾腎陽虛證
患者多表現為形體肥胖,神疲嗜臥,自汗氣喘,氣短乏力,顏麵水腫,肢冷畏寒,夜尿頻多。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利水化飲。
代表方: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方劑組成:真武湯(茯苓、芍藥、白術、附子、生薑);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加減運用:氣虛明顯,氣短自汗者,加用黃芪、黨參;水濕內停,尿少水腫者,加用茯苓、豬苓、澤瀉、大腹皮等;肢冷畏寒者,加用仙茅、仙靈脾、補骨脂、益智仁等,並加大附子、肉桂用量。
以上四型,在一般肥胖者中是較普遍的表現,但在實際診療中,表現可多種多樣,不同的年齡、性別,以及身體狀況可有不同的表現,治療應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