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運動與血脂
血脂是血漿中的脂類物質總稱,通常指的是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當血漿中血脂太高時,脂類物質便逐漸沉積於動脈管壁,如沉積於冠狀動脈,則可造成冠狀動脈缺血而引起冠心病。如果長期進行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血脂水平。正常人血清甘油三脂為0.22~1.7mmol/l,如大於1.7mmol/l即為高甘油三脂血症;膽固醇正常範圍在2.8~6.0mmol/l,如大於6.0mmol/l則為高膽固醇血症。常吃快餐和油炸食品是引起高血脂的重要因素。
(第三節)運動與體溫
一、體溫
人體在不斷代謝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並非都用於身體的基本活動,人體能量的有效利用率約為30%,而其餘大部分能量都要轉變為熱能,這就是體溫。體溫是身體深部的溫度,直腸溫度較高,一般為37.47~37.5℃,口腔溫度一般又比直腸溫度約低0.3~0.5℃,腋窩溫度又比口腔溫度低0.2~0.4℃,我們習慣上稱的體溫是指腋窩溫度。人們在鍛煉時,體內產熱增加,體溫升高,身體通過體溫調節機能,增加散熱,保持了體溫的相對恒定。
人的正常體溫(腋窩溫度)平均為36.8℃,體溫的變化受年齡、性別、晝夜的影響較大。由於兒童的基礎代謝率高,體溫也高於成年人,而青年人則略低於成年人;性別不同的人,體溫也略有差異,女性的體溫略高於男性。女性的基礎體溫隨月經周期發生有規律的波動,排卵日最低,以後逐漸回升,對經期不穩定的女性,通過連續測量體溫(每日同一時間段),可判斷是否處於排卵期,這樣有助於提高受孕率。女子月經周期基礎體溫變化曲線。
人體的溫度在同一天也有變化,一般來說,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4~6時體溫最高,但波動範圍不超過1℃。
安靜狀態時,骨骼肌的產熱隻占全身總熱量的20%左右,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的產熱達到總產熱量的90%,可比安靜時高出10~15倍左右,而身體的散熱絕大部分通過皮膚散發,皮膚每蒸發1克汗液可散發0.58千卡的熱量,在環境溫度28~30℃以下時,汗液一經泌出即蒸發,當環境溫度升高到28~30℃以上時,人體汗液分泌明顯加強,蒸發就成為主要散熱的方式。在18~28℃環境中,安靜時人體通過各種途徑散發熱量所占的百分比如下:
散熱方式,所占比例。
由皮膚的輻射、對流和傳導,約69%
由皮膚和肺的蒸發,約27%
加溫吸入氣和飲食,約3%
隨尿和糞排出,約1%
二、體溫調節
體溫的相對恒定,是中樞神經係統對產熱和散熱兩過程不斷進行的精確調節。神經中樞接受內、外溫度感受器傳入的衝動,也接受血液溫度變化的直接刺激,從而通過神經調節和神經—體液調節途徑來改變有關效應器的活動,實現體溫的恒定。
調節體溫的中樞,分布在中樞神經係統的很多部位,從脊髓到大腦皮質幾乎都有與體溫調節有關的中樞。
當外界溫度降低時,皮膚冷覺感受器受到刺激,傳到產熱中樞,然後沿運動神經和交感神經係統反射性的引起肌肉緊張,引起腎上腺髓質和皮質以及甲狀腺的分泌加強,從而加強肝糖元分解和組織的氧化過程,產生大量的熱能來升高體溫。當外界溫度升高或體內產熱過多時,又可使散熱中樞興奮,反射性的引起皮膚血管舒張,泌汗量增加等反應來散熱。
產熱中樞與散熱中樞是相互作用、密切聯係的。當產熱中樞興奮時,將通過相互誘導作用使散熱中樞受到抑製,於是體溫升高;當體溫升高後,又轉過來刺激散熱中樞,而產熱中樞則受到抑製,這樣體溫才得以保持相對的恒定。
三、運動對體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