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內外兼養,周身體會本草的神奇(1)(2 / 3)

4.白芍

味苦,酸,微寒。歸肝經。具有平抑肝陽,養血收陰之功效。主治頭脹,頭痛,眩暈,耳鳴,煩躁易怒,月經不調,痛經,崩漏,自汗,盜汗,胸脅疼痛,手足痙攣疼痛。

認識了這四種養血佳品,我們如何在家中煎煮“四物湯”呢?

材料:當歸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

製法:作湯劑,水煎服。一劑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時服。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對量和火候掌握的不夠好,也可以去中醫店請人幫忙煎藥。如此也讓你更省心。尤其是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女性朋友們,這款四物湯一定能幫你調理氣血,健康與美麗都能長久與你相伴。

補血小知識

如何補血呢?很多人想到阿膠,但其實阿膠並不能直接補血,而是利用阿膠的固攝作用來聚攏血。阿膠是用驢皮來煮製的,好奇的人可能還會問,可不可以用馬皮?不能。驢的特性跟馬的特性不同,馬性為火性,主散;而驢性是水土之性,主收斂。

那麼怎樣才算補血了呢?血有一種向外散布的動能,如果人體內血散得太厲害了,就會顯出一種缺血或者貧血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用阿膠來收斂一下,讓血散的動能不要太過。中醫中的補首先是要穩住,保持現狀,保存實力,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吃這吃那。

“口中醴泉”,抗衰養顏的佳品

什麼是“口中醴泉”?李時珍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兩竅通腎氣。心氣流於舌下為靈液。道家語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髒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

可見,“口中醴泉”也就是俗稱的口水、唾液。李時珍的意思也就是說,唾液由人體精氣上升而形成的,它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溢、聚、散、降。這就像自然界的風雲際會一樣,水由下而上,溢成氣,聚成霧,散為雲,降為雨露,滋潤大地萬物。唾液也像自然界的雨露一樣,升降循環,滋潤著人的五髒六腑。其實中醫認為唾和液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黃帝內經》中說:“脾為涎,腎為唾。”脾液為涎,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口水、哈喇子,腎液為唾。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而唾液就來源於人的這兩個根本。

《本草綱目》水部轉錄了其他醫書對唾液的功能之說:“《瑞應圖》說:常飲醴泉,令人長壽。《東觀記》說:常飲醴泉,可除痼疾久病。”這也就是古人的養生方法中的“咽津”一法,諸養生學家稱其有“令人軀體光澤,津潤力壯,有顏色”的作用,並有詩讚曰:“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嗽咽入丹田。於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可見古時的養生學家對“咽津”多麼推崇。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糖尿病在中醫裏叫“消渴症”。為什麼叫“消渴症”呢?糖尿病是因為脾腎功能不好,不能產生足夠的津液,髒腑得不到灌溉和滋潤,虛火上升,患者就會經常感覺口幹、口渴,所以又叫消渴症。而唾液是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天然補品,你吐掉一口不要緊,但卻需要你買好幾盒善存或蜂膠才能補回來。所以我們不要隨地亂吐口水,這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還是養生之大忌。正確的製法是經常咽咽口水,這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

咽津的姿勢可以采取站、坐、臥,平心靜氣,輕輕吐氣三口,然後閉口咬牙,好像含著什麼東西一樣。然後用兩腮和舌頭做漱口動作,漱個數十幾次。這個時候口內就會生唾液,等唾液滿口時,用意念分三次把唾液徐徐送入丹田。初練時可能唾液不多,久練自增。每天早晚各練一次,每天3至4次更好。別小看了這個簡單的養生法,隻要你堅持下去,就會受益匪淺。

手指刮痧養顏

手指刮痧可以讓麵部變得更幹淨,每周做上一兩次可以讓新鮮血液注入,麵色也會變得很好。方法是:以大拇指支撐在臉部兩側,兩食指由裏向外成圓弧形刮拭,大拇指自太陽穴沿臉外側依次往下移動,整個臉都能刮拭到,再用手指重點按揉印堂、睛明、迎香、人中、太陽這五大穴位,就可使麵部經絡暢通,臉色也才會更好看。

在做臉部刮痧時手法一定要輕柔,不可太用力。另外做完後,要記得喝上一杯溫水。

生氣傷身,從《本草綱目》中尋找“順氣丸”

人生氣以後,不僅容顏受影響,也會感到身體不舒服,胸悶腹脹,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做噩夢。還會氣鬱化火,氣鬱生痰,引起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大出血等多種疾病。中醫的健身防病之道強調笑口常開,保持樂觀情緒,以利養生保健。並且,在我們常吃的食物中有很多能順氣的“順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