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向孩子認錯,孩子才會真正認識自己的錯誤,上級向下級認錯會更令人欽佩,政府向百姓認錯會更受人民的愛戴擁護。道歉不是一定認為自己做錯了才要認錯。盲目地看到什麼就主觀地判定對錯,才是真正的錯誤。
凡事錯了就是錯了,對於智者而言,身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在錯誤中也能發現錯誤裏固有的價值。錯與對無須表白,明天自有公斷。錯了也沒有必要把傷疤公之於眾,而是要真誠地向當事人致謙,並真心地改過。
謙卑是不帶任何選擇和評判地看待一切,不斷覺知每一個瘋狂的念頭、周圍的人和事物。
無論是與非,都要保持沉默,靜觀聆聽,漸漸就看清事物的本質。身外的是是非非隻能鍛煉人的心智。無論什麼都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去接受,謙卑的氣息就自然散發出來。任何事情都會向著盡善盡美的方向發展。受人歡迎之道就是時時刻刻保持和顏悅色對人。
人為什麼謙卑
導讀:謙卑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力量。謙卑源自敬畏,因為真誠,謙卑來自於一顆平常心。
謙卑源自敬畏
謙卑彎下的是柔軟的身軀,拾起的是尊嚴,樹起的是品格,它來自敬畏的心。敬畏不是迷信某人或某物、盲目崇拜,而是對萬物的愛,從內心油然升起的敬佩之情。
宗教在做每件事時所舉行的各種儀式就是在培養人的敬畏心。謙卑成為一種很自然的習慣,就會得到一種力量。在內心發生深刻的轉變,做到能虔誠地敬畏所有生命,就會得到所有人的尊重愛戴,以及神秘的大自然賜予你的能獲得幸福的吸引力。
對生命的敬畏不是通過約束、恐嚇、散布迷信、末日論等能達到的。令人畏懼的敬畏隻能給心靈抹上一層陰影,喚起內心一種陰暗恐怖的力量,帶來一係列不安穩的負麵影響。
無論有沒有信仰,做每件事也都有必要掌握讓自己平靜的方法。包括吃飯、睡覺,這些都是神聖的,都一定要做足準備,讓情緒穩定平和。而達到平和的方法就是讚美、感謝以及一些生活禮節。對於大事更要舉辦一個莊重的儀式,這樣內心會更重視,更有力量達成願望。
謙卑與真誠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謀不及諸葛亮,武不及關羽、趙雲,卻能讓一眾大智大勇者甘願為其效力,是因為他謙卑。他能夠三顧茅廬,他能夠禮賢下士。劉備的謙卑來自真誠。他真誠地待人,能與文士推心置腹,能與武裝同甘共苦;他真誠地愛民,出兵交戰,時時刻刻想著百姓的安危。
真誠是發自內心的。內心被漸漸清理得玲瓏剔透,折射出的光是最耀眼的,發自內心的話是最具說服力的,發自內心所做的事是最高雅的、最有力量的。一個真誠的人做什麼都會倍感輕鬆。
謙卑源於平常心
謙卑不是佯裝出來的,是從卑微的心態中領悟到的。隻有在深刻認識到萬物皆為一物、生命是永恒的那一刻,才會萌發大愛,才不會像明天就要逝去一樣瘋狂地揮霍,與人攀比競爭,貪婪地想把所有東西都據為己有,把子孫後代的資源都開發得所剩無幾,或因自卑恐懼去反對社會,破壞生命。
謙卑心源於平常心,平常心是沒有一絲的貪婪、忌妒、抱怨、自私,直至謙到虛無的境界,心中空無一物,如入禪境。謙卑才能使心與身合為一體,才能使心與周圍的人、事物融洽地聚集在一起。
決定人生的不是扭轉乾坤的大事,而是每天發生在周圍的小事,是我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試著做個笑逐顏開的人,說話和氣,待人和藹。甚至是簡簡單單的“謝謝”“對不起”“多虧你”,就這樣的表達,都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心裏變得亮堂。
如果能謙卑地為人處事一天,就會感到心情的變化。如果能堅持一周,一些煩心事就可能消失。當心性穩定平和,真正達到謙恭和順、真誠淳樸、平易近人、和善可親的境界,就是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