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為什麼我們常常騙自己(2)(1 / 2)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偶爾通過自我欺騙,來緩和緊張的狀況。麵臨嚴重的婚姻衝突、親人的絕症、威脅到生存的經濟狀況等問題,如果任其侵占大腦和思維,那麼生活將再難繼續。

若一個人不懂得適時忘記痛苦、憂慮和恐懼,終日苦思冥想、惶惶不安,就無法正確有效地處理問題。隻有暫時的“遺忘”,才能讓我們在危機中生存下來。因此,壓製這些威脅帶來的負麵情緒,這是自我欺騙的健康模式。倘若我們能夠做到不激動、不惱怒,保持行動力,那麼,自我欺騙就是成功的。

但是,對危險可以“遺忘”到什麼程度,是需要仔細斟酌的。如果無所作為、一味祈求上帝幫忙,那麼隨之而來的將是另一種危險。這就像在水深流急的水域裏遊泳已經很危險了,而高估自己的技術將使自己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因恐懼而嚇破膽和輕率地忽視警示,兩者同樣危險。記住,想要成功走過狹長的懸崖小徑,既要認識到危險,又要集中精力,而不是隻糾結於危險本身。

發掘“更好的自己”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努力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不過,格勞喬·馬克斯[1]曾說:“我不希望加入任何想讓我成為其成員之一的團體。”米蘭·昆德拉[2]也說:“如果你真的了解我,那你絕對不想了解我。”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悖論”,恐怕會讓99%的人都皺眉。就一般人而言,如果被一個俱樂部“掃地出門”,很快就會“覺悟”:

“天啊!我究竟是怎麼想的,居然會希望加入那種毫無品味的、無聊透頂的俱樂部!”通過修改對外部世界的印象,我們逐漸消除了對自己的懷疑,從而保護了脆弱的自尊心。由此看來,自我欺騙是一種健康的反應,它能抵製自我懷疑,幫助我們重塑自信心。

美國著名謊言研究者戴維·尼伯格說:“自己是對的!不管發生什麼不好的事,總是別人的錯。”

一旦我們的觀點與外界的信息出現分歧,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矛盾和鬥爭。例如,我們認為自己是個優秀的歌手,擁有一大群粉絲,但別人卻告訴我們:“哦,你的聲音太次了,根本不是唱歌的料!”我們會覺得自己受了輕視、侮辱,自尊心受到了打擊,甚至開始懷疑:“我真的這麼糟糕嗎?”“難道之前都是我一廂情願?”如果讓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我們[1]格勞喬·馬克斯(Gruch·Marx):1890年~1977年,美國著名演員。

[2]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出生,捷克裔法國作家,代表作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活在別處》、《笑忘錄》等。

的心靈和生活都將陷入一團亂麻。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把矛盾和爭鬥降到最少,以維持對自己的好印象。

如果自己對自己的評價產生了動搖,這意味著:自我感覺很不好。為了減少這種不好的感覺,我們會根據現實狀況改變自己的認知和闡述,並且會特別懷疑批評者的眼光和能力,因為我們不能讓自尊心受到傷害,那會打擊我們的自信心。我們知道,失去自信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所以,我們的目標是保持堅定的、有自我說服力的自我認知。

可是,我們經常做自我批評,難道這不是自我懷疑的表現嗎?話雖如此,但自我批評必須在自尊心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才會被提出來。換言之,如果自尊心遭到了攻擊,自我欺騙就會立馬撐開保護傘,將不利於自尊的自我批評阻擋在外。這和過度的自我欣賞有著本質的區別。

事實上,每個人都知道,我們遠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好,但在自我認知的欺騙下,我們總能把不愉快的因素擱到一邊,努力去發掘一個更好的自己。隻有當“真誠”地審視自己時,我們才會得出跟約翰·巴思[1]一樣的結論:“自我認知總是意味著壞消息。”

問題。

一直高估自己能力的人和總是低估自己能力的人,將麵臨同樣的那些相信自己的外語水平已達完美程度且不願承認其實別人根本聽不懂的人,不會在這方麵取得大的成績。失業了隻從別人身上找原因的人,很難接受並適應現實。從不進行自我批評的人,將會不斷地失敗。

[1]約翰·巴思(John Barth):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家,他的創作反映了“二戰”以來不同曆史時期的時代特征。

“我現在需要抽根煙。”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真的是身體需要尼古丁嗎?這種可能性很低。吸煙可以讓人安靜下來,得到短暫的休息,因而“我需要放鬆一下”的可能性更高。我們被自己蒙蔽了,但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東西。

很多時候,一句看似隨意的“我要休息一下”或者“我現在不想幹”其實很難直接說出口。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很難表達自己希望“暫停一下”的想法,因為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一個人什麼都不做。

自我欺騙的作用之一就是幫助我們用另一種方式表達我們不願直接表達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