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1)

第三章

易經中體現質量互變律的最顯明的例子是孟喜的十二消息卦,現可觀看分析:

乾、坤象征質;從複到夬,從姤到剝都象征量。此十卦與乾、坤之不同,在於乾、坤為純陽或純陰卦,卦基質為一,一不動,無消無長。其他十卦每卦均由不同數量之陰陽爻構成,而在每一卦,陰陽爻的數量又不同。由複至夬,每卦有陰爻也有陽爻,陰陽為對立、為二,二則神,則變,故陽消陰,故有一陽生,而至夬為五陽生,其陽長是漸進的。迄夬之五陽一陰,暑熱至極,即為質變點,至夬之一陰消而突變為乾,這就是量變到質變。反例,由乾至姤,開始陰消陽,由姤之一陰生至剝而五陰生,寒冷至極,極則變為坤,也是量變到質變。那麼,坤再開始陽消陰,如此陰陽互變,

質量互變,如一年又一年的寒暑夏冬的互變。

關於質與量的關係,一方麵質製約著量,質是量的基礎,一定的質決定一定的量,如複卦由一陽五陰構成,臨卦由二陽四陰構成,它以數規定著量的範圍。就是說,量總是一定質的量,沒有質的量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麵,量也製約著質,量是質的必備條件,隻有在一定數量界限內,才能有質的穩定性存在,超過這個界限,就要發生質變。量變隻是事物數量的變化,如由複卦至夬卦,由一陽而漸增至五陽,象征寒暑冷熱依時序而增減,它是漸變的,在一定範圍內不引起質變,不出現新質;而質變過程中新質的量的飛躍擴張,則是事物根本性的變化。這種擴張的每一步,都意味著新質的產生和舊質的衰亡。因此,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過程,是新質從產生到壯大,從少到多完全取代舊質的過程。如從複到夬、從姤到剝是量變過程,而到乾或坤,新質完全取代了舊質,這就突變了,突變是舊質中斷的飛躍的變。當新質取代舊質,繼之,又開始量變。量轉化為質,質轉化為量,質量是互變的,這就是質量互變律。

易經中常常論述到中正、中和、中行、中道的問題,都涉及質量互變律。一個卦或一個事物,保持了陰陽兩方麵的中和、均衡狀態,也就是保持了那個事物的質,那是好的,吉利的。這中間有一個“度”或“量”,在一定的“度量”範圍內漸變是正常的;但若超出了這個“度量”,那就“物極必反”,造成質變。易經中這類變異事例很多,說明質量互變有其普遍性。姑舉革卦事例來說,《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哉!”唐孔穎達《周易》疏:“夏桀、殷紂,凶狂無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主;殷湯、周武,聰明睿智,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放桀鳴條,誅紂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惡俗,故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顧炎武《日知錄》寫道:“天地之化,過中則變。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故《易》之所貴者中。……天下之事當過中而將變之時,然後革而人信之矣。”湯武革命的曆史故事,大家都熟悉,從中可以領會到事物量變質變的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一根稻草壓死一頭駱駝”,這就是量變質變最淺顯的事例。駱駝善負重而行,但負重不能過度,過度了即使加一根稻草的重量,也能把這駱駝給壓死,此駱駝亦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