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 2)

第四章

易經的循環觀或環道觀,意在揭示事物運動發展的形式、道路、軌跡,它總是周而複始、循環往複,似做循環運動。這是作易者觀察宇宙萬物變化後得出的結論。

這個認識在《周易》經傳中多有表述。如泰卦九三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複。”意謂無論什麼事物都不是平直發展的,當它發展到終極時,一定會朝相反的方麵轉變。由運動起點發展到終點,再由終點返還於起點,即謂“複”。複卦《彖》曰:“反複其道”,“複,其見天地之心乎?”意謂陰極而一陽來複,乃是天地的正道,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易傳》中有“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等語,又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太陽和月亮的交替往來,也似在做圓周運動。

六十四卦序圓圖,從乾坤起至既濟,到一圓周終點,《序卦傳》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終點又是新的起點。所以,從乾坤到既未,再從既未到乾坤,象征一年四季或天地萬物如此循環往複。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還體現了“非複即變”的原則。其中五十六卦以自身中點的圓心,做圓周運動,旋轉一百八十度則成相鄰一卦。其餘八個卦成四對,乾和坤,坎和離,頤和大過,中孚和小過,每對對應六爻之屬性皆相反,亦成環轉的形式。其實,六十四卦的每一個卦,都是“無往不複”、“物極必反”的。以乾卦為例,易卦的每個卦都由六個爻組成,乾卦六爻皆陽。“陽”用數字“九”表示。乾卦六個陽爻的次序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從初九“見龍在田”,事物逐步向好的方麵發展,到九五“飛龍在天”,達到了極點。超過這個極點“物則反於初”,就向壞的方麵轉化,所以上九是“亢龍有悔”。乾卦體現了環形轉化的法則。

“無平不陂,無往不複”,“陂”音pí,意為水旁或山旁傾陡之處,也就是曲陷之意。事物的發展並非一路直線,而往往呈曲線沿環形軌跡周而複始,循環不已,即成真的無限。

現代科學也證明,太空的軌道也是環形的。有人比喻說,整個宇宙是一種環狀,它是由一環環、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蛋”所構成的,星係是蛋形的,地球是有核(蛋黃)的蛋,原子是有原子核(蛋黃)的蛋,基本核子是蛋,光子也是蛋。

易經的循環觀念是符合現代科學的,可是對此循環論,過去長期存有誤解,認為它與辯證法的螺旋式上升論相衝突而加以全盤否定。或者認為這種原地團團轉、打圈子的觀念,對人來說是消極的:一個人活著就等死算了,天天吃飯排泄、睡去醒來,年年月月循環往複、活來死去,反正來從來處來,去從去處去,無憂無慮,過一天算一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等死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