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1 / 2)

第十一章

黑格爾集辯證法之大成,然重理念思辨,故謂“唯心辯證法”。馬克思繼承黑格爾之成果,然以唯物論改造之,故謂“唯物辯證法”。恩格斯有《自然辯證法》,對19世紀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學成就用唯物辯證法進行了總結概括。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有《人學辯證法》,強調人的自在自由。現代人探討人生哲學,題曰“人生辯證法”。

《易經》是中國辯證法之祖,是中國文化之源。《易經》以陰陽對立統一觀論天道、地道、人道。論“人道”即為“人生辯證法”,或稱“易經人生”。

“易經人生”就是告訴人們如何處理好天人、陰陽、剛柔、善惡、正邪、榮辱、義利、進退、得失、存亡、成敗、順逆、苦樂、內外、出入、方圓、厚薄、大小、主次、輕重、緩急等各自對立兩方的關係。所以有人說,不讀《易經》,白活一生。

儒道兩家思想從易經來,各有側重對立的一方但仍求辯證的統一,試看兩家所論的人生辯證法。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言必行,行必果。”(《論語·子路》)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欲速則不達。”(《論語·衛靈公》)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先進》)……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盡心上》)

“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盡心上》)

“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盡心上》)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老子《道德經》論“人生辯證法”:“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六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二十二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