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1 / 2)

第十五章

前些年流行的一句話叫“與時俱進”,有些人就把“與時俱進”與“與時偕行”等同起來,這是不全麵的。“與時俱進”四字,在《易經》(包括經傳)中沒有出現過,大概是近代人才提出來的。而“與時偕行”在《易經》中卻多次出現。兩句相差兩個字,而內涵大有不同。

《易經》中“與時偕行”包含著“與時俱進”,但不能歸結為“與時俱進”,它還包含“與時俱止”和“與時俱退”。

“與時俱進”比較容易理解,比如說,人們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逆潮流而動;然而對“與時俱止”和“與時俱退”就不大容易理解。

《艮·彖》:“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又,損、益二卦反複推闡其理,《損·彖》曰:“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益·彖》曰:“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說明進止退避、損益盈虛,都是“與時偕行”。

“時”的含義頗廣,有時間、時節、時代、時勢、時變、時機、時中、時用,等等,概括又可分為“時”之自然屬性,“時”之客觀存在與主觀認識,“時”之恒常狀態與變異狀態,“時”之現實性與可能性。

我們可側重從“時”之變異狀態來理解“與時俱止”和“與時俱退”的道理。《易》有三義:變易、不易、簡易,於變易又多所論述。《係辭》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這段話中,“不可為典要”與“既有典常”,看似相互矛盾,實則揭示了“常”與“變”的辯證關係,而強調了“變”的一麵。易經中有十二則對“時”的“歎卦”,均以“大矣哉”之辭感歎該卦“時”所含哲理意義的宏大精深,大多體現了對“時”之變易的特殊狀態的關切,告誡人們在此變易的特殊狀態下如何措置行動,如何立身處世。

現舉遁卦來說,“遁”有陰氣漸長而上侵陽剛之象,有躲避、隱退之意。孔穎達疏:“(處‘遁’之時)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當此之時,若不隱遁避世,即受其害,須遁而後得通,故曰遁,亨。”他又解釋“遁之時義大矣哉”說:“相時度宜,避世而遁,自非大人照幾(即“知幾”),不能如此,其義甚大,故雲大矣哉。”遁卦為上天下山,上三爻陽剛在外,均能識時遁退,以不戀私好,毅然遠去為美。尚秉和曾以史事例析道:“不能不遁者,時不可也,故曰‘與時行’。遁太早則有過情之譏,如嚴光是也;太晚則不能遁,沉溺於小人之中而不能免,如劉歆是也。”此史例意謂,東漢嚴光早遁浙江,以致漢光武帝思賢不得,有過情之譏;而西漢劉歆事王莽不能遁,遂致誅莽不成,自殺身亡。這說明“與時偕行”要知時機、時勢,審時度勢,該進則進,該止則止,該退則退,而且行動要果斷,因成敗得失、吉凶禍福、仁義道德俱在其中,所以聖人有“時義大矣哉”之歎!

聯係具體社會情形,如“一切向錢看”的風氣盛行,見利忘義,紛紛擾擾,熙熙攘攘,你也可不顧本分,積極進取、與時“錢”進嗎?再如,封建時代的“官本位”意識餘波再度泛濫,貪官汙吏橫行,又缺乏監督機製,當此之時,許許多多博士、碩士畢業生去考“公務員”,競走“學而優則仕”之路,如此“與時俱進”正常嗎?中國現代科學能“與時俱進”嗎?據說,有記者問一小學生,長大了你想做什麼?他回答說,我要做貪官。可知“官本位”意識竟如此深入人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學而優是否都去當官發財?這都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大有“時義”之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