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泰卦上地下天,象征“通泰”。否卦上天下地,象征“否塞”。“否”,音痞(pǐ),否閉不通之意。
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在現實中應該是天在上,地在下才正常的;可在卦中剛好相反,地在上、天在下則通泰,天在上、地在下反而否閉,為什麼呢?因為天地陰陽之氣的功能是不同的。天之氣是上升的,地之氣是下降的,天和地一個上升一個下降,因此否卦的中間就沒有交流、溝通,於是就否塞了。而泰卦,地氣往下降,天氣往上升,中間沒有堵住,彼此相交相通了,因此叫做通泰。
先看泰卦。《泰·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謂: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裁節成就天地交通之道,輔助讚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百姓。然而,當事物通泰昌盛之時,又需妥善處之,善於保“泰”,才不致很快轉“泰”成“否”。
“泰”要轉“否”之理,在泰卦九三爻,已有揭示:“無平不陂(pí),無往不複。”意謂:平地無不化險陂(水旁或山旁傾陡之處),去者無不重回複,說明事物的發展往往正反互為轉化,處泰若能憂否,則可避害;否則將化吉為凶。
果然,泰卦上六爻有“城複於隍”之象,即城牆傾覆到幹涸的城溝裏,告誡切不可出兵征戰,否則國家就將傾亡。
泰卦的在三、上兩爻,體現了“泰極否來”的深刻哲理:九三是轉化的苗頭,以“無平不陂,無往不複”示譬;上六是轉化的終極,以“城複於隍”見義。《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曰:“高岸為穀,深穀為陵”,《論語·子路》謂:“君子泰而不驕”,似均可藉以印證泰卦寓涵的“處泰慮否”的訓誡意義。
現再看否卦。《彖》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大《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意謂:“天地不相交合,象征‘否閉’。君子因此以節儉為德,避開危難,不可追求榮華,謀取祿位。”
“否極泰來”為中國成語。否卦九五爻曰:“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係於苞桑。”意謂:休止了否閉局麵。大人可獲吉祥。(心中時時自警):將要滅亡,將要滅亡,就可以像係結於叢生的桑樹一樣(安然無恙)。
果然,上九雲:“傾否,先否後喜。”小《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意謂:否閉終極必致傾覆,怎能保持久長呢?極而必反,理之常也。
當“否”之時,是小人吉,君子否,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所以君子要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但當形勢逐漸好轉,否局將傾時,君子仍要以剛健的毅力和行動,促成反危為安,易亂為治,真正轉“否”成“泰”。
《雜卦傳》曰:“否泰反其類”,即表明兩卦之義相互反對。物有“泰”,必有“否”,泰不會永久的泰,否也不會永久的否,互相反對的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會互相轉化的。《易經》講消息盈虛,與時偕行,都富有辯證法哲理。
《序卦傳》分析易經六十四卦的編排次序,指出它們是按相因相反的原則來排列順序的。相因就是相連的兩卦有因果關係;相反就是前後相連的兩卦的卦義是相反相立的,兩兩相反又可互相轉化的,所謂“極而變者也”。
六十四卦卦序排列中,除本文所講的泰、否外,還有乾與坤、坎與離(水火)、損與益、既濟與未濟等,都是兩兩相連相反的。我們讀《易》時,如把相連相反的兩卦反複比較研究就可深入理會事物相反相成、又可互相轉化的辯證法哲理。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意謂“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易道就是闡發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發展變化的運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