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易經》富寓形象思維,《易經》的陰陽、剛柔、動靜、虛實之論乃是中國古代文學和藝術的美學基礎。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為中國文學藝術的主體。本文以詩為主例(實包括下麵陽剛詩美、陰柔詩美、中和詩美三篇),來談《易經》與意象、意境的關係。
一、立象盡意意象之美
《易·係辭》就論及“意”與“象”的關係: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係辭焉以盡其言。”
“言不盡意”是說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的語言有其局限性,它不可能充分表達思想感情,而用形象則可以把思想感情表達得清楚而充分,所以說“立象以盡意”。譬如要描述一個人的愉悅心情,僅用概念化的語言,如高興、歡欣、快樂、喜悅、欣慰等詞語,是難以表達清楚的,不如塑造一個麵帶笑容的人物形象,人們觀看這塑像,自然能領會其愉悅心情,加上各人的想象,簡直是千容百態。還可以以語言文字為媒介來塑造形象,如美好的情景要靠艱苦奮鬥得來,這道理說不清楚,就用形象來表達:“梅花香自苦寒來。”讓人想象梅花如何傲霜鬥雪的種種情狀,而盛開的梅花又如何玉肌清容、暗香浮動,自然得出美好是從戰勝苦寒而來的結論。又如否卦九五爻曰:“其亡其亡,係於苞桑。”警惕滅亡!警惕滅亡!國家就不會滅亡,猶如春天的桑樹,枝壯葉旺。深刻的道理寄寓於“苞桑”的形象之中,這就是“立象盡意”。《易·係辭下》又就“言”(辭)與“象”的關係說:“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說明通過語言之象以盡意,有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的特點。
意象有多種分類法。按照事物的性質,可分為自然界意象,社會生活意象,人類創造物意象和幽界鬼怪、靈異意象等幾大類。而按詩的表現手法,則可分為賦象、比象、興象等幾類,現就此紹述:
賦象:賦者,直陳其事也。如傳為梁武帝所作之《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桂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
此詩基本以賦的手法寫成,描繪了一個名叫莫愁的女子形象,寄寓詩人的同情。莫愁嫁給了富貴人家,享盡奢華,但她仍有怨望,恨不能嫁給她所愛慕的東鄰貧家之子的王昌,與心愛之人唱隨,雖貧亦樂。明代陸時雍評此詩:“亦古亦新,亦華亦素,此最豔辭也。所難能者,在風格渾成,意象獨出。”賦象中有一種敘述性的意象,寫出時間流動的過程,表現出動態的美。如《詩經·碩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居易《長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以寫笑,一以寫目,燦然嫣然,顧盼神飛,兩個流動性意象,光彩煥發,使讀者延伸出無窮遐思來。另如杜甫的“薄雲岩際宿,孤月浪中翻”(《宿江邊閣》)寫雲和月;辛棄疾的“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沁園春》)寫山之景象,都呈現流動之美。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流動》一品,“若納水,如轉丸珠”,“荒荒坤軸,悠悠天樞”,形象概括詩美在流動之中。而這流動意象之美,一皆本於《易經》“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陰陽剛柔相易,變動不居”,“唯變所適”的美學原理。
比象:就是比喻性的意象,又可分為明喻意象、隱喻意象和博喻意象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這些都為明喻意象。隱喻意象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鮫人泣珠,喻舊情已逝,遺憾無窮;藍田日暖,喻往事如煙,隻剩朦朧回憶。“二八月輪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李商隱《昨日》)以陰曆十六日起月始破圓和弦柱的數目不成雙,喻人之別離。這些都是隱喻意象。至於博喻意象最顯著的例子,是賀鑄的《青玉案》詞:“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用幾個意象喻一個“愁”字加重被喻事物的分量,並顯示藝術氛圍。
象征意象其實也是一種比喻性意象,不過被象征的不是具體的物,而是一種思想觀念,如梅、蘭、竹、菊象征幽潔、孤高、堅貞等人格品質或思想意義。在古代詩人中,有的特定象征物在其詩中經常出現,如明月之於李白,梅花之於陸遊,菊花之於陶淵明,這些物象因此也有了特定的象征意義,而且成為中華民族共喻的象征意象。
興象: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象是意象的一種,是按照“興”這種方式產生和結構的意象,因物起興,自然觸發,情景交融,深微超妙。如王維詩“時倚簷前樹,遠看原上村。”(《輞川閑居》)“軟草承趺坐,長鬆響梵聲。”(《登辨覺寺》)常建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興象重“興”,更具寄意言外的特點。宋代羅大經說:“蓋興者,因物感觸,言在於此,而意寄於彼,玩味乃可識。”(《鶴林玉露》)“興在象外”,要求興象更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與意象同而有異,實更接近於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