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1 / 3)

第三十八章

基本吃素,天天走路。

一張一弛,動靜兼顧。

內外俱練,氣功按摩。

身心並養,心德為主。

目標恰當,毋失毋過。

進退得失,自我掌舵。

大局清楚,難得糊塗。

心情舒暢,勞逸適度。

養生之道,自古有之,而且很多。人生的每一階段,從嬰幼兒、少年、青年到中老年,都有養生問題,隻是著重點不同而已。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都有不同的養生之道。

我們要研究的是共同的養生之道,當然可以側重於中老年人,因中老年人的人生經驗比較豐富,也比較注意如何養生,所談體會也比較實際。上麵所引八對六十四字,是我的養生之道,是我中年以後幾十年的反思總結,不一定適合別人。但我注意用《易經》之理即對立統一、陰陽平衡原則來考慮養生問題,也可以叫易經養生或辯證養生。故六十四字又可簡化為“持之以恒,中道適度”八個字;養生的具體內容又可概括為“運動、飲食、心德、勞逸”八字。現就這“八字內容”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根據各人不同情況、不同時境,適度進行,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我在大學讀書時,馬拉鬆、冬泳是主要的運動鍛煉項目。我每天跑步訓練約跑杭州裏西湖一圈,比賽一次,跑42公裏多,曾是國家級運動員。可在大學畢業後參加了工作,就不能進行這兩項運動了,隻是堅持洗冷水澡,一直到現在老年,每天先以冷水衝身,然後衝熱水,冷熱交替,使血管一張一弛,保持彈性。中年以後我又改變了運動方式,以練氣功為主。我退休前曾到美國探親,並在賓州大學講學,並被聘為賓州大學國際氣功學會的顧問,那時每周一次的集體練功,我總被邀先講一段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修煉理論。退休以後,我改行學中醫推拿針灸,運動養生以帶氣自我保健按摩為主,並堅持天天走路。

二、飲食

飲食養生,大有學問,進食排毒,損益平衡,等等,總的來說,要管好你的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說過一句令人深思的話: 現在的人都是撐死的而不是餓死的。我在飲食養生方麵,主要是“基本吃素,營養均衡”,以前試過“辟穀”,現在隻就七分飽。我絕對不抽煙。關於飲酒,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滴酒不飲最好;另一種認為適量對健康有益。我傾向於後一種意見,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我雖不會飲酒,喝兩口臉就紅了,但現在每天中、晚餐各飲一小杯紅葡萄酒,覺得也挺舒服的。

三、心德

關於養身與養心的關係問題,我主張“身心並養,心德為主”,就是要注重個人的心理道德的修養。人都有七情六欲,“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驚、恐,這七種情緒狀態,它們分別對應於人體內的五髒,即喜對心,怒對肝,思對脾,悲對肺,恐對腎,那麼就“大喜傷心,大怒傷肝,大悲傷肺”。所以道家養生注意不要大喜大悲,不要太樂觀、太悲觀,而要心氣和平,保持達觀。儒家則主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義禮智,養浩然之氣。儒道結合起來,隻要我們每天多快樂、少悲傷,多通達、少鬱結,那麼身心就會健康,一切心生疾病就會好轉。

“身心並養,心德為主”,說說容易做做難。舉例來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老退休了,“老夫”是否還應有責?古代讀書人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退休了是否還要讀書、看報、看電視,看了是否“若有所思”?思到什麼程度?如我有一段時間,看報、看電視、看網絡評論太多,又聯係過去的人生經曆,時時思考中國向何處去?貪汙腐敗現象如何減少?貧富差距如何縮小?等等,思考得太多了,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以致晚上常常失眠,出現了類似憂鬱症的症狀。後來,學習了《易經》的一段話:“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虛?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其此感彼應之理,一皆出於自然而然,而不必少容心於其間者。吾之應事接物,一惟順其自然之理而已矣,天下何思何慮?”體會了這一段話,我似豁然開朗,就放下了心,不必強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一切聽其自然吧!況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人早就退休了,還管這許多事幹什麼?管也管不了。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話不錯,“老匹夫”隻要略知國家發展大趨勢就行了,不必老是把那些問題掛在心上。因此,我的養生之道加上了“大局清楚,難得糊塗”八個字。“糊塗”者乃清醒之後的糊塗也,不是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