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中西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同的就是都符合現代哲學所說的“對立統一”規律。無論《易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或黑格爾的“正-反-合”三論段,宇宙、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符合這“對立統一”的總規律的,所謂“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也。
“異同”是偏義複詞,重在“差異”,中西文化的最大區別、差異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具體地說,就是在對立統一的雙方,中、西方各略有所偏重於一方。如西方思維傳統強調一分為二,而中國思維傳統強調合二為一;西方強調天人相分,而中國強調天人合一;西方重演繹推理,而中國重歸納推理;西方重精細、重個別,而中國重一般、重整體;西方重獨立思考、反向思維,而中國重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西方人好強好鬥,而中國人求和諧圓融,以“和為貴”;西方人行為多呈直線形,中國人的行為多呈曲線形;西方人重個體的獨立,自由自主,而中國人的家庭觀念較強,求四世同堂,尊老、尊師的觀念亦強……這是由中西方不同民族長期所處的地理環境、曆史傳統、宗教觀念等不同而逐漸形成的差異。
中西方傳統對立麵的偏重一方也是相對的,如中國的思想傳統是“天人合一”,而先秦時期同是儒家的荀子,卻強調“天人相分”、“人定勝天”。西方的思維傳統是重推演法,而17世紀的英國大哲學家培根(FrancisBacon)卻大力倡導歸納法,貶抑推演法。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說,中國因“‘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礙科學誕生”,欲“發展近代科學,一定要擺脫‘天人合一’的觀念”。(楊振寧:《〈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所做的報告》,《人民日報》、人民網,2004年12月30日)。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符合事實。本人認為影響中國現代科學發展的不良因素主要是官本位及“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觀念。然而,人類生存的地球是圓的,隨著全球化地球村觀念的形成,東西方文化最終必然走到一起,互相取長補短,中西結合,殊途同歸。
本文重點談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談到人生問題,視“征服自然”為人生的最大榮譽。為達此一目標,往往不惜全力超越他人,甚至利用情勢,應用征服手段,造成霸道思想的產生。西方文藝複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的觀念中是比較淡薄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隻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淩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謙虛謹慎、自我貶抑的思想作為處世哲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待人接物、言談舉止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虛心為本,以謙虛為榮,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許把個人價值淩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中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係,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個人及家庭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求整體和諧統一;而西方國家崇尚個人獨立自主,自強自力。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地位平等,不計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曆來崇尚“合家團圓”、“四世同堂”;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裏依靠父母生活會感到很不好意思,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會住進老人院或老年公寓,由社會來關照。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間的文化差別,更是不勝枚舉。如烹調飲食,中國的菜肴講究色、香、味、形,花樣很多,尤重口味。如在家裏請客宴會,主人老是要把菜夾到客人碗裏,連說請吃、請吃、燒得不好吃等客氣話。而西方人比較實際,烹調不注重花樣口味,更講究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有些就是生菜。聚餐宴會時,愛坐在哪裏就坐在哪裏,愛吃什麼就吃什麼,沒有那麼多客套。再如送禮,中國人送禮總有行賄之嫌,送禮者必先寒暄一番,臨別時悄悄拿出禮物;受禮者嘴裏連講不要、不要的客氣話,實際還是要,要到客人走後,才打開檢視。西方人是一見麵即把禮物呈上,受禮者會當麵將禮品包打開,當即稱讚一番並致謝。又如,中國人在聚談討論征求意見時,問有沒有意見?對方總是先客氣地說,沒有意見、沒有意見,然後講一大堆意見;西方人是有意見就是有意見,沒有意見就是真的沒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