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常常規勸我們不要指出別人的錯誤,說這樣做會得罪人,是非常不明智的。然而,如果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不去把別人的錯誤指出來,豈不是使交談變成一種虛偽做作的行為了嗎?那麼,意見的討論,思想的交流,豈不是都成為沒有必要的行為了嗎?
然而,指出別人的錯誤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事,不但會打擊對方的自尊和自信,而且還會妨礙交談的進行,進而影響雙方的友情。
那麼,究竟有沒有兩全之道呢?你可以嚐試用以下的方法:
首先,你不必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但卻要設法使對方發現自己的錯誤。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交談的時候,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平靜的情緒,許多人都有一種感情用事的毛病。即使是那些很願意跟別人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的人,有時也不免受自己的情緒支配,在思考與推論中,摻進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如果你把這些成分直截了當地指出來,往往使對方的思想一時轉不過來,或是情緒上受了影響而感到懊惱異常。有時會引起他惡意的反攻,或者使他盡力維護自己的弱點,這都是對交談的進行十分不利的。
反之,如果在發現對方推論錯誤的時候,你把自己談話的速度放慢,用一種商討的溫和的語調陳述你自己的看法,使他能夠自己發現你的推論更有道理的話,他也就比較容易改變原來的看法。
很多人都有這種認識:一個人免不了會看錯事情,想錯事情,假使他們能夠自己發覺錯誤所在,他們就會自動地加以糾正。但如果是被人不客氣地當眾指出來,他們就會盡力去掩飾,盡力去否認,盡力去爭執,因此為了避免使他們情緒激動,就不宜直接批評他的錯誤,不必逼他當著眾人的麵說“我錯了”或者“我全錯了”。
但生活中有的人一看到別人犯了一點錯誤,就要把他死盯住不放,還加以宣揚,自鳴得意地讓對方為難,這是一種幼稚的舉動,是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不是一種友好、與人為善的做法。
交際箴言
不要迫切地讓別人接受你的意見,要爭取長期和別人進行更多交談的機會,讓彼此在心平氣和的討論中,逐漸把正確的真理傳播到彼此的心中。
與最親密的人也要保持距離
女人之間的交往如果保持適當的距離,真誠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彼此就會更加欣賞,情誼會更加長久。距離可以產生美,隻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此類的現象:
某兩個女人以前親密無間,不分彼此。可是,突然間卻翻臉為敵,不僅互不來往,而且反目成仇。何以至此?
隻因太過親密了!
女朋友之間太過親密,會讓對方覺得很隨便,或認為你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凡事都要讓別人替你思考。
隨後,她可能會認為你是“應聲蟲”,沒有獨立的人格與尊嚴。女朋友之間太過疏遠,又會讓人覺得你傲慢、離群,有些人還會認為你瞧不起人,不喜歡與她們相處,甚至是討厭她們。
心理學家道格拉斯博士針對人際關係中的親密與疏遠的程度做了一項調查,得出了一個結論:男性之間一般都比較疏遠;女性之間喜歡保持親密關係;異性之間,若有愛慕之意則關係密切,否則一般較為疏遠。性格孤僻的人,多與人保持疏遠的關係;性格外向的人多與人保持親密關係。再從社會地位來看,地位高的人之間關係較為疏遠;地位低的人關係較為親密。
人與人之間,隻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會有適當的人際關係,西方有一種“刺蝟理論”對此可作解釋。“刺蝟理論”認為:刺蝟渾身長滿針狀的刺,天一冷,它們就會彼此靠攏,湊在一起,但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原來,距離太近,它們身上的刺就會刺傷對方;距離太遠,它們又會感到寒冷。
隻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可以既保持理想的溫度,也不傷害對方。
“刺蝟理論”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人與人之間假若距離太近了,就會刺傷對方。一般情況下,人與人密切相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否則怎麼會有“親密的戰友”、“親密的夥伴”、“如膠似漆的伴侶”等譽詞呢?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就會走向極端。俗話說,“過儉則吝,過讓則卑”,就是這個道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親則疏”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這大概也可算作一條交際規律。因此,朋友之間不能過於親密,上級下級之間不能太過親密,否則就會造成彼此之間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