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積極的心態可以改變一切——積極心理學(1)(1 / 3)

給自己注入積極的心態

—個人要成功,除了要有目標外,還要有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對於我們的成功至關重要。

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和特點,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

心態對於我們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想的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非常高興;如果我們想的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心裏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會不安了;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

處理好人際關係須遵循多方麵的規則,卡耐基已為我們提出了許多。但是,就自我而言,心理上的積極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巴爾卡斯·阿理流士也認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當時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前任丈夫,在結婚後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困和疾病的困擾,不得不把4歲的兒子送走了。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以後的31年中,都沒有再見到他。

因為她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而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正在城裏走著時,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醫生甚至認為她活不了多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跡出現能夠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不可能再走路了。

躺在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了《聖經》。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耶穌的那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和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地好了起來,以及怎樣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有的時候,我們的痛苦並不是身體上的痛苦,而是我們意誌上的消沉。精神的低迷比身體上的缺陷更可怕,它能夠讓我們意誌消沉。

雖然我們不能選擇生活的境遇,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堅強而自尊的態度;我們不能選擇生活給予我們什麼,但我們卻可以選擇以積極而樂觀地回報生活。積極的思想能夠消除我們的憂慮、恐懼和很多疾病。隻要我們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貝爾什麼事情都發愁。他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他太瘦了,因為他老覺得自己在掉頭發,因為他怕自己永遠沒辦法賺足夠的錢娶個太太,因為他認為他永遠都無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他怕失去他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他覺得他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他很擔憂他給別人不好的印象;他很擔憂,他覺得自己得了胃潰瘍,無法再工作,辭去了工作後,他內心愈來愈緊張,壓力終於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因為再沒有一種身體上的痛苦,能超過精神上那種極度的痛苦了。

他的精神狀態極差,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嚴重到沒辦法和家人交談。他控製不住自己的思想,充滿了恐懼,隻要有一點點聲音,就會使他嚇得跳起來。他每天都痛苦不堪。他覺得自己被所有的人拋棄了。他真想跳到河裏自殺。

後來他決定到佛羅裏達州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對他有所幫助。上了火車之後,父親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等到了佛羅裏達之後再打開看。 到佛羅裏達的時候正好是旅遊的旺季,因為旅館裏訂不到房間,就在一家汽 車旅館裏租一個房間睡覺。他想找一份差事,可是沒有成功,所以他把時間 都消磨在海灘上。她在佛羅裏達時比他在家的時候更難過,因此他拆開了那 封信,想看看父親寫了些什麼。他在信上寫道:兒子,你現在離家很遠。但 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 還帶著你麻煩的根源——你自己。其實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 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 想象。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了解這點以 後,就回家來吧。因為那樣你就醫好了。

貝爾父親的信使他非常生氣。因為他所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

貝爾當時氣得馬上決定永遠不再回家。那天晚上,貝爾經過一個正在舉行禮拜的教堂,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就進去聽了一場講道。講題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貝爾坐在神的殿堂裏,聽到和他父親同樣的想法。這一來他就把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了。他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地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看清了自己,實在使貝爾非常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