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數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無所有,也不是什麼都好。這種一般的境遇相當於“半杯咖啡”。當你麵對這半杯咖啡時,你心裏產生什麼念頭呢?消極的自我暗示是為少了半杯而不高興,情緒消沉;而積極的自我暗示則是慶幸自己已經獲得了半杯咖啡,那就要好好享用,因而情緒振作。
一個孩子,家境貧寒,生活困窘,不得不靠拾煤塊和揀破爛來貼補生活。因而有些同學就看不起他。放學以後,常有3個愛欺負人的孩子襲擊他,以此為樂。他每次受到驚嚇或是挨了打罵,隻有流著眼淚回家,感到恐懼和自卑。後來,他讀了一本叫做《羅伯特的奮鬥》的書籍,內心受到了啟發和鼓舞。他在心理上進行了積極的自我暗示,決心拚命戰鬥,打敗對方。這天 放學的路上,他又遇到了那3個恃強淩弱的孩子。那3個孩子一起喊叫著衝 向他。他這次不是逃跑,也不是害怕求饒,而是挺身迎戰,一鼓作氣和他們 打架。這是一場惡戰。他打倒了一個,另一個見勢不妙逃跑了,領頭的那個 小子也隻好退卻了。從此,那3個孩子再也不敢欺負他了。實際上。他不比 幾個月前強壯,攻擊他的3個孩子也沒有變得虛弱,前後不同的隻是他的心 理上的自我暗示不同。
心理上的自我暗示是個法寶,能夠幫我們戰勝困難,能夠幫我們重新拾回自信,能夠幫我們取得事業的成功。經常進行積極自我暗示的人在每一個困難和問題麵前,看到的都是機會和希望;而經常進行消極暗示的人在每一個希望和機會麵前看到的都是問題和困難。
美國社會學學者華特·雷克博士研究了這樣一個問題:他從兩所小學的六年級學生中,找出兩組截然不同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一組是表現不好,難以救藥的學生;另一組是表現優良,積極上進的學生。那些品行不良的學生,在他們遇到某種困難時,往往會預期自己一定會有麻煩,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認定自己的家庭糟糕透頂。而那些素行優良的孩子則相信自己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經過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正如原先所預期的情形:好孩子都能保持繼續上進的記錄;而那些品行不良的孩子則會經常出現問題。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自我意識、自我評價本身確實能左右一個人的發展。一個人可以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自動地把成功的種子和創造性的思想灌輸進入潛意識裏,這樣才在以後前進的道路上就充滿信心。相反,也可以灌輸消極的種子或破壞性的思想,而使潛意識這塊肥沃的土地野草叢生。
魯西在奧克拉荷馬州托沙城的一個石油公司做打字員的工作。最使她乏味的是,每個月要花幾天的時間,填寫一份塞滿了統計數字的報表。怎麼才能使這令人厭煩的工作變成有意思呢?她記錄下自己每天早上所填的數量。盡量在下午去打破自己的紀錄;然後再記錄下自己一天所做的總數,第二天想辦法再打破前一天的紀錄。結果,她很快地把使她乏味的報表填完了。她這樣做,是為了得到讚揚嗎?不是。她隻是為了盡快地把沒有意思的工作變得很有意思地去完成。這樣,她就可以省下不少時間休息,她也就有了更多的快樂。
下麵又是一位打字小姐,她做得更巧妙:把沒有意思的工作,假設為很有意思,結果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她的名字叫維莉·哥頓,住在伊利諾伊州愛姆霍斯特城坎尼華斯大道473號。在她們辦公室有4個打字小姐,仍然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有一天,副經理一定要維莉·哥頓把一封長信重打一遍。維莉。哥頓告訴他。隻要改一改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重新打。但是老板卻對維莉·哥頓說,如果你不願意重打,他就去找願意打的人來打。維莉·哥頓簡直氣暈了。但是維莉.哥頓想到,如果她不打,就會有很多人抓住這個機會,代替她的工作位子。
於是,維莉.哥頓便假設自己很喜歡這項工作,高高興興地去做。奇怪的是,這樣一假設,她好像真的喜歡上這項工作了,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這個發現,使她改變了過去的工作態度,大家都認為她是一個很不錯的職員。後來有一位主管需要一個私人秘書,維莉·哥頓就去擔任了這份新的職務。
哥頓小姐無意中‘‘假想’’自己很快樂,其實她正是無意中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使她真得變得快樂起來。
可見,積極的心理暗示對我們青少年的生活和事業都很重要。人們相信有什麼結果,就可能有什麼結果,人不可能獲得自己並不想追求的成就。人不相信他能夠獲得成功,他就不會再去爭取了。當一個消極心態者對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時,他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