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好習慣將會使你受益——習慣心理學(3)(1 / 3)

因此,麵對困難,我們隻要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我們就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假如我們一開始就被困難打倒了,那麼我們的人生將是一部悲劇。

我們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我們要做好充分地準備,來迎接困難和挑戰。

總之,失敗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可戰勝,隻要我們青少年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什麼困難我們都能克服。抱怨是慢性毒藥,將會銷弱你的實力

當挫折發生時,是不是你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完了,這下沒救了。”然後接著抱怨你所遇到的各種不稱心的事情。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很難逃脫悲觀的詛咒。

一位猶太作家認為:積極的自我形象是走出貧民窟、危機和不幸童年的門票。她認為隻有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從苦難中找到成功的動力,才是人類成功的原因,它給人們以動力。抱怨是慢性毒藥,將會銷弱你的實力。

哥達·梅和艾恩·蘭達都自年幼時便在俄國革命時不斷地與死亡抗爭;瑪麗亞·卡拉斯從受戰爭蹂躪的希臘的饑餓線上掙紮過來;瑪格麗特·撒切爾少年時代在二戰炮火襲擊的英格蘭幸免於難。這些婦女都從年少時所失去的和所遭受的危機中學到了東西,並以此作為鞭策動力,她們能將不利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以構建伸縮自如的自尊。

可見,逆境本身並不是一種災難,隻要我們不屈從於逆境,它就會成為我們向上攀登的階梯,成為人生的祝福。

拿破侖·希爾也是通過克服困難才走向成功之路的。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父親就給他找了個繼母。他的繼母出身較好,而他家卻很貧困。他的父親向他介紹完繼母的情況後,告訴他要尊重她。而希爾卻在心裏一點也不服氣。等到第二天,他的繼母親切地走到他麵前,托起他的小腦袋,和藹地說:“你不要害怕貧窮,貧窮隻是一時的,隻要你對生活充滿信心。生活就會慢慢好起來的。”

希爾內心的反感頓時煙消雲散,衝著這句充滿信任的話,他與繼母友好相處。在此之前,沒有人像她那樣稱讚希爾。也就是繼母的這句話,幫希爾克服了貧窮造成的自卑的心理,成就了一位偉大勵智學家的誕生。

壓力可以轉換成動力,但是壓力變成動力,需要一個轉化的條件,那就是壓力的承受者有承受壓力的能力。若是沒有這個條件,壓力就會變成真正的阻力。隻有有麵對困難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有明天的成功。

卡耐基曾經說過:“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以你的收入為資本,任何一個傻子都會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從你的損失中受益。這就需要聰明才智,而這一點也正是聰明人和傻子的區別。生活中的快樂大部分並不是來自享受,而是來自勝利。這種勝利來自於一種成熟感,來自於一種得意,也來自於我們能將檸檬做成檸檬汁。”

因此不論是貧是富,人生總有一些責任是不可免的。給人生一副擔子雖然沉重,需要毅力,但挑起來了,那裏麵便是希望。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未來。‘‘奇跡總在厄運中出現”,“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思想,都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偉人之所以偉大,關鍵在於當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理智,他則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青少年要停止抱怨,埋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隻有積極努力,才是硬道理。習慣尋求別人的認同,等於放棄了自己

這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人也是一樣。我們活著的每一秒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要凡事都要尋求別人的認同,那樣就等於放棄了自己。因此,我們要好好地珍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