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繚亂,就算是那些遁入空門的佛家弟子,也不是生下來就看破紅塵吧。這樣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有了是是非非,受到傷害的也就不乏其人。
人為某種目的而偽裝自己的時候,是不擇手段的。在這裏我本來想用“虛偽”這兩個字眼,但仔細考慮一下,覺得“虛偽”始終是一個貶義詞,而人們作“偽”,有時卻是無法逃避的,是可敬的,不能一概遭貶,因此采用了“裝飾”這兩個中性的字眼。人性經過裝飾後,自然變得更難辨識。“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是我初讀《增廣賢文》時,讀出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這裏強調的是與人相處的一個“防”字。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也是這樣在為人處事的。
就因為有這樣的一種理念,人與人之間才形成了一堵由人們自己建立起來的心牆,大家彼此之間你防著我、我防著你,一味的增加了冷漠與防備,自然而然就減少了關愛與熱情。
人與人之間確實是有區別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可能天下大同;人群中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都可以拿來做朋友,人的性情和誌趣千差萬別。有的人對我們來說,就像互不相交的兩條平行線,向著自己的目的地前進,永遠不會產生碰撞的火花,也不會產生感情的火花;而有的人,在我們的生命裏卻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些人包括相知相攜的朋友、互相掣肘的對手、敵人。
人要生活就要交友,在交友時難免會感情用事,受情境的影響或迷惑,產生錯覺,交錯朋友。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識人的心。
那麼怎樣才能分辨出我們身邊的人呢?最主要的是分清與我們交往的人是以怎樣的一種原初狀態出現。因工作的需要而必須與之相處的人,最多算得上是一個工作夥伴,彼此之間需要的是合作上的默契與愉快,講求的是那種達成較好配合的技巧,在情感糾葛方麵就不需要太多了。隻要能愉快的合作,就不用去管是否誌趣相投。彼此之間應該保持恰當的距離。因為在工作中存在著太多的利益衝突,一旦在利益麵前必須作出抉擇時,人自私的一麵難免會暴露出來。如果你在發生衝突之前就與之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那樣你就不會因感情用事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就能清醒冷靜地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防範,這樣你也就進能攻退能守,不致於受到傷害。否則,輕則會造成情感的傷害,重則給你造成致命的一擊。
當年管寧與華歆,算是不錯的一對好朋友。後來管寧與華歆割席分坐,斷絕來往,不過是因兩件小事。一件是兩人在鋤地時,一塊光燦燦的金子從地裏露出來,管寧視而不見,揮鋤如故;華歆卻心花怒放,拿著金子愛不釋手。另外一件事就是他們在讀書時,一位威風凜凜的高官從門外經過時,管寧充耳不聞,華歆卻丟下書,帶著貪戀的情態,前去看熱鬧。待華歆看後回來,管寧已割席分坐了。察人於微,從小事上看出華歆的人生取向來,管寧的眼光確實了得。
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是為著相同的誌趣才走到一起的。彼此間不會計較得失,追求的是那種心靈上的契合。情感如陳年醇酒,愈陳愈香。講求的是那種平淡如水的交往之道。也許在你成功時,他會忘記送你鮮花,但在你失意時,他肯定是第一個出現在你麵前的人!這樣的朋友是上蒼饋贈給我們的禮物,也許你一生也遇不到一個這樣的朋友。如果有幸遇上,那麼你一定要用全部的真心去珍惜。
這樣看來防人還不如識人,因為防人是一種被動的姿態,雖然能夠讓你避免傷害,也是最為保險的法子,但卻像背負重殼的蝸牛,不但沉重而且還很寂寞;識人卻是積極的為人態勢,帶著一顆真誠的心與他人交往,取長補短,趨利而避害,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旅途充滿歡聲笑語!
培養你的洞察力
洞察力通過觀察力的加強而獲得,更多的是摻雜了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一個可以後天習得的技能。而且,正因為它是一種技能,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正確的訓練方式和實踐來更好地掌握它。
1.讓觀察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有效地進行觀察不是一種被動的行為,而是有意識的、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除此之外,觀察能力的培養還需要你付出努力和精力;需要你集中注意力來進行觀察,並且靠持續的練習來維持這種能力。
要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觀察者,最佳的方式就是,每時每刻有意識地觀察周圍的世界。你需要在早晨醒來的那一分鍾就開始進行觀察,並和周圍的世界互動。一直到晚上閉上眼睛睡覺,你都必須不斷地進行觀察。周全又細致的觀察必須變成一種習慣。
一旦你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全職觀察者,就能夠更有效地察言觀色,觀察也會變得更加自然和嫻熟,你也不至於會被那些需要處理的排山倒海的訊息壓得喘不過氣,因為已經可以抓住最重要的信息,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