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有時需要“一問一答”(2)(2 / 3)

問:這種95%把握仍然是驚人的高,它來自於什麼呢?答:這主要是依靠經驗。我麵試過上千個人,所以我總是可以把以前見過的人和來麵試的人的優缺點比較。另外,我會問一些很特殊的難題來理解一個人的思路。我不會接受一個很廣的答案,我會追根問底。在壓力下更能看清一個人。最後,這也是情商的一個例子。我想,自覺很高的人應是能識人的人,因為他會觀察、注重別人的感覺。同理心很強的人應是能識人的人,因為他能將心比心。

有奇思妙語者,大多反應迅速,這種人頭腦聰明,能洞察事件的根源,有化解臨場危機的本能。自古用人的兩大鐵定法則是:一看德,二看才。在諸多智能因素中,應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向對方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層層推進,直到對方無言以對或詢問者無話可問,這樣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機敏反應能力及其心境是否開闊。所謂變,不是強辭奪理的對答,而是一種為了保護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有理有據有節的表現;有理決不會辭窮,甚至理屈辭也不窮,將黑的能說成白的,將死人能說成活人。關鍵是能讓聽者心悅誠服,從而成功地保護或達到自己的利益或目的。

向對方多方質問,可以從中觀察到對方的應變能力,也可以看出對方的真實水平。在不斷追問的時候,我們要越問越深、越問越廣。在問的過程中,沒有自信的人,麵對一連串的“逼問”,就會驚慌失措、虛言以對,眼珠骨碌碌轉……發問的人,就可從這些表情的變化,判斷對方是個怎樣的人物。對一件事一知半解的人,在“窮之以辭”的情況下,也都會露出馬腳。

發問的時候不能隻流於形式,需要發出足以判定對方真心的問題。比如說“你的嗜好是什麼?”“家裏有哪些人?”這一類的問題,就是形式上的,對探查一個人的內心毫無幫助。“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這一類的難關,換了你,如何去打開僵局?”這一類的問題,就直搗核心,足以看出對方的應變能力、才能、思考力。又如,身為上司,在遇到重大的問題時,不妨向部屬或同事問一句:“要是你,如何解決?”這時,在平時看似應變有方的人,卻為之語塞,或是回答得牛頭不對馬嘴;而平時看似不夠機靈的人,卻能提出化解的妙方——這種事實,會讓你感到一個人平時的外表和言舉不足信賴。領導者若能在一個人毫無裝扮的情況下透視出他的“真跡”,而且這種“真跡”又包含和表現出某種可貴之處,那麼大膽啟用這種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受朋友之托,張鬆幫朋友在其公司現有的業務人員中選一名能夠獨立開拓外地新市場的工作——駐西安辦事處主任。通過多方考察,最後選擇了劉某承擔這份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之所以選他,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他思路清晰,知識麵廣,能言善變,說服能力強,適應速度快。

“劉先生,你們公司生產的這種食品包裝太土氣啦!”張鬆向他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張先生,也許您說得很對。可是要知道,我們生產的這種食品是大眾消費型的,這就要求外部包裝和設計要符合大眾消費者的心理。如果外部包裝成本昂貴,設計華麗,肯定要提高銷售價格,這樣就違背了我們市場調查後所定位的價格策略。更何況我們這種食品的原料來自山區,我們宣傳的定位是回歸大自然,所以產品的包裝和設計必須給人一種樸實自然的感覺!我不知道張先生所說的土氣,是不是一種變相的誇獎呐?”他神態自然,語調平和。“是,是!隻是從口中出來的語言無法在土氣兩字的兩邊加引號!”張鬆不得不見樓梯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