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習慣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意誌消沉,正是很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對於如何防止這一心理因素的產生,塞裏格曼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重新設計了兩個實驗。
首先,讓狗在接受“無法擺脫的電擊”實驗之前,先學會如何逃脫電擊。方法是先把狗放到可以躲避電擊的籠子裏,狗在受到電擊時,隻需輕輕一跳,就可以逃避這一痛苦。如此反複幾次,等到狗學會輕易地從籠子一邊跳到另一邊時,再按照前麵介紹的實驗程序,對它們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它們已經不太容易陷入“習慣性無助”的境地。
其次,改用那些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狗做實驗,進行同樣的處理,發現它們也不容易產生“習慣性無助”。後來有許多學者采用其他動物進行重複實驗,均得到了與之相同的結果。
20世紀80年代中期,塞裏格曼的這一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美國某保險公司對雇傭的5000名推銷員進行培訓。然而,雇傭後的第一年就有一半的人辭職,4年後這批人隻剩下了1/5。原來,在推銷人壽保險的過程中,推銷員需要麵臨一次又一次被人拒之門外的窘境。為了確定是不是那些比較善於對付挫折、能夠將第一次拒絕當做挑戰而不是挫折的人就可能成為成功的推銷員,該公司負責人向塞裏格曼請教。
塞裏格曼對參加過兩次測試的新員工進行了跟蹤研究,一次是該公司的常規測試,另一次是塞裏格曼自己設計的用於測試被測者樂觀程度的測試。
這些人中有一組人沒有通過常規測試但卻在樂觀測試中取得了“超級樂觀主義者”的成績。跟蹤研究表明,這一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務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們的推銷額比“一般悲觀主義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從此以後,通過塞裏格曼的“樂觀測試”便成為了被錄用為該公司推銷員的一個必要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那些經常遭遇失敗或受到挫折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習慣性無助”的特征,因為當他們發現無論如何努力、無論幹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就會覺得自己根本控製不了整個局麵,精神支柱也會隨之瓦解,鬥誌進一步喪失,最終會放棄一切努力,並陷入深度的絕望中。
樂觀是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樂觀主義者失敗時,他們會將失敗歸結於某些他們可改變的事情,然後努力去克服困難、改變現狀,爭取成功。樂觀又與人的經曆有關,就像前麵實驗中的小狗,如果我們想遠離絕望,遠離意誌消沉,遠離抑鬱……就需要有堅強的信念。用樂觀的心態練就在磨難中戰勝環境的本領,永不放棄自己的希望,最終你會走上成功之路。
自我暗示:心靈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暗示是心理學名詞,即利用身體語言使人接受某種意見或做某事,一般可以分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誌發生作用;他人暗示是指谘詢者對來訪者施加的暗示。
根據暗示對人的作用,心理暗示又可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心理暗示的消極作用有時會給我們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假孕”,即有的女同誌結婚後很想懷孕,時間長了就產生了焦慮的情緒,十分害怕月經按時來潮使懷孕的希望落空。於是在這種心情的影響下,當自己月經過期還沒來,就覺得自己懷孕了,很快又覺得自己開始厭食,惡心、嘔吐,喜吃帶刺激性的食物,於是到醫院就診。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想懷孕的強烈願望及焦慮的心理因素,破壞了人體內分泌功能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影響了下丘腦垂體對卵巢功能的調節,使體內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製,從而出現暫時閉經的現象。
積極暗示對人體產生的作用與消極暗示恰恰相反。比如,它可以發掘人的記憶潛力。有人做過實驗,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第一組人在朗讀前,主試者告訴他們這是著名詩人的詩(這就是一種暗示)。第二組人在朗誦前,主試者沒有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詩。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是第一組的記憶率為56.6%;第二組的記憶率為30.1%。這說明權威的暗示對學生的記憶力很有影響。
在臨床中,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可以用來治療疾病的,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理谘詢。谘詢師常采用言語或非言語的手段(語言、手勢、表情、動作以及某種情境等)含蓄地對來訪者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引導來訪者順從谘詢師的意見,從而達到谘詢的目的。
關於心理暗示治療疾病有個讓人不可思議的例子,是關於一個晚期癌症患者的。賽蒙頓醫生是一位專門治療晚期癌症病人的專科醫生,他提起了一次治療一位61歲喉癌病人的過程。當時這位病人的體重大幅下降,癌細胞的擴散已經使得他無法進食。
賽蒙頓醫生告訴這位患者,自己將會全力救治他,幫助他與病魔作鬥爭。同時,賽蒙頓醫生對病人的病情毫無隱瞞。他讓這位病人充分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和醫生的治療方案,希望這樣能讓病人緩解不安的情緒,使其努力與醫護人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