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戰術: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喜歡一個人
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情感的動物。大量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這就有了互惠原則:當他人做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回答,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做出相應的友好姿態。否則,我們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就會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2005年4月,某國不顧美國當局的強烈譴責,以壓倒性的投票同意一位前世界象棋冠軍、同時也是逃犯的鮑比·菲舍爾加入該國國籍。是什麼樣的國家甘冒與世界強國斷交的風險,也要保護一名公開為9·11劫機犯說話的逃犯?是伊朗?敘利亞?還是朝鮮?
其實以上3個國家都不是。那個通過國會匿名投票的方式、決定給予鮑比·菲舍爾本國國籍的,是向來與美國保持親密盟友關係的冰島。世界上這麼多國家,為何單單是冰島敞開懷抱接受了鮑比·菲舍爾,特別是在他違反美國法律、在前南斯拉夫賭了一場500萬美元的象棋賽後?
要弄清答案,我們需要先來回想一下30年前那場著名的象棋大賽——1972年的世界象棋冠軍賽。當時,菲舍爾作為挑戰者,挑戰衛冕冠軍——前蘇聯象棋大師鮑裏斯·斯帕斯基。曆史上沒有哪場比賽能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世界各地對這場比賽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在處於冷戰巔峰的當時,該比賽被稱為“世紀之戰”。
奇怪的是,菲舍爾並未出席在冰島召開的比賽開幕式。幾天後,因為菲舍爾提出了諸多主辦方不可能滿足的要求,如禁止電視轉播,30%的收視收入歸自己,人們開始懷疑這場比賽是否能按約舉行。菲舍爾的職業生涯與私生活正如他的行為一樣,處處充滿矛盾。最後,在比賽獎金翻倍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勸說下,菲舍爾終於飛往冰島參加了比賽。這場賽事在國內外的報紙上被大肆報道,小小的冰島也因此為世人所熟知。事實上,冰島之所以忍受飽受爭議的菲舍爾,用他們當地媒體的話說,是因為“他讓冰島在世界地圖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冰島人民顯然把這看作是菲舍爾送給他們的一份厚禮。這份厚禮重到冰島人民在30年後仍銘記於心。
一位冰島外交部人員表示:“30年前菲舍爾對這裏作出的傑出貢獻,我們至今還銘刻在心。”盡管許多當地人並不認為菲舍爾討人喜歡,但他們還是接納了他。對此,英國廣播公司分析說,冰島人民“十分迫切地希望,能用提供庇護的方式來報答菲舍爾先生。”
這件事點出了互惠原則的重要性與普遍性,它使人們想要報答幫助過自己的人,促使人們用公平的方式對待日常生活、工作和親密朋友,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丹尼斯·裏根教授還做過一個關於互惠原則的經典實驗。他讓喬(實驗人員)化裝為獎券銷售員,並在正式銷售前先發放免費可樂給顧客。結果他們發現,事先獲得免費可樂的顧客,後來購買彩券的張數比未事先獲得免費可樂的人要多兩倍。
盡管贈送免費可樂和推銷彩券並不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喬向顧客兜售彩券時也並未提及免費可樂的事,但顧客還是記住了他先前的好意,並願意與他禮尚往來。
此外,這個實驗還說出了為何有些冰島人不喜歡菲舍爾,但還是會接納他的原因。實驗表明,盡管讓人喜歡和讓人認同之間有緊密聯係,但對那些獲贈可樂的顧客來說,是否喜歡喬並不是他們是否會購買彩券的參考。也就是說,那些拿了免費可樂的顧客,不管喜不喜歡喬,購買的彩券數量是一樣的。這表明由受人恩惠產生的虧欠心理,比對那人的喜歡程度更能影響人們的行為。
可見,互惠原則的持久力和淩駕於喜歡原則之上的效力,即使不能產生近期效益,人們也會樂意給別人施以巨大幫助。
社會經驗和道德因素告訴我們,最好先為他人提供幫助或向他人妥協。如果我們幫助過某位隊員、同事或熟人,就等於在他們心裏埋下了一種負債感,促使他們將來回報我們;幫助上司也會讓他們心存感激,當我們需要幫助時,他們自然也不會袖手旁觀。
此外,如果員工想早點下班去看牙醫,作為經理最好也網開一麵。這種做法其實是種投資,員工會找機會還這個人情,也許日後他會主動要求加班幫你完成某個重要項目。
然而,人們尋求幫助時通常會這樣問“這裏有誰能幫我呢?”其實,這樣的話是目光短淺的。我們建議你先問問自己:“我可以幫助誰?”因為互惠原則的原理是,先提供幫助給他人帶來的社會責任感,令你的請求收效更好。當你主動幫助他人時,別人就會覺得有責任回報你。
此外,如果管理就是組織隊員朝一個目標邁進,那一個互相幫助過的團隊,比如某些人曾從同事那得到過有用的信息、或是得到過同事的認同、又或曾有同事曾聆聽過自己的苦惱,那這樣的搭配組合對完成目標會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