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3)(1 / 2)

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的抱怨,怨自己沒生個好人家,怨父母沒能力、沒關係,又沒錢,怨自己沒有好工作,沒有別墅,沒有靚車,沒有……太多的抱怨。可我們從沒想過為何要抱怨,生下來就是富貴命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和我們一樣,但我們可以自己去搏啊,好男不靠爺田地,太多的例子是白手起家創下一份事業,那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崇拜的。不要抱怨父母,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巳經足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可以去做你想做的,這難道還不夠嗎?

如果能記住“滿足的同時要給自己壓力,有壓力的同時要學著滿足”,你會活得更開心!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適應你麵對生活,我們首先要認識生活的客觀存在,學會適應;然後在此基礎上抓住時機,充實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有能力、有機會改變現狀,尋找到新的、公平的生活。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落魄,不得意,便有人向他推薦去找智者。他找到智者,訴說了自己的苦惱。

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智者不答,隻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大悟似的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智者沒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人旁邊的花瓶,這人又說:“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智者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輕輕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見了。

這人陷入了沉思。智者低身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智者的話咀嚼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無影無蹤,而且一切無法改變!”這人說完,眼睛緊盯著智者的眼睛,他急於得到智者的肯定。“是這樣。”智者拈須,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說畢,智者出門,這人隨後。在屋簷下,智者蹲下身,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智者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迷惑,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藏著什麼玄機。智者說:“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長期打擊造成的結果。”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智者說:“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這個人答:“那麼,我找到答案了!”

智者不語,用微笑和沉默與那個人對話。那個人滿含激情重新回到社會,他要用行動和事實與智者對話。這世間又多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人。要想改變環境,必先適應環境,不僅企業如此,作為個人更是如此。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即便你有滿腹的才華,也不一定有機會一下子做到企業的高層。

比如,你大學畢業,卻不得不從公司最基層的工作做起,有什麼辦法改變?隻有先適應才能有機會,適應就是踏踏實實地去做,就像“酒店大王”希爾頓一樣:哪怕是洗一輩子馬桶,也要做個洗馬桶最優秀的人!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成為元帥之前,你必須是一名最優秀的士兵,否則你永遠沒有機會成為元帥。個人成長首先要適應環境,包括人際關係,如果你不適應這個環境,不能生存又談何發展?適應是主動性的。

社會不會因為我們的意願而發生絲毫改變。任何人要想在社會中站穩腳根,就必須不停地調整自己,淘汰自身固有的一些落後因素,以一種全新的麵貌去迎接這個變化無常而又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生氣不如爭氣在不公平的條件下也要堅持戰鬥,做一個真正的贏家!在大學校園裏,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和豪言壯語,“生活太不公平了!我要是有他的條件,也能和他一樣優秀,甚至比他還要強!”很多人沉浸在那種近乎於毒品一樣麻醉的生活中,萎靡而不能自拔。曾在《讀者》上讀到一則故事,從心理引起了共鳴。故事的名字叫“公平”,講述的是這樣一件事:

某位作家被邀請去一所大學作演講比賽的評委。參賽選手經過抽簽確定了演講的順序和主題之後,第一位選手表情很不滿的走上台去。“同學們,尊敬的評委們,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比賽!我領到這張紙以後,隻有幾分鍾時間準備,在我之後的人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這是不公平的!”

在眾人一片驚訝的表情下,他走下講台,衝出了大廳。之後,比賽順利進行。當這位作家再次與那個男孩相遇的時候,微笑地問,“誰說生活總是公平的?生活也意味著與不公平鬥爭,最終取得勝利!”接下來,作家又給他舉了個例子。汽車新車上市時發布的統計數字,諸如速度,變速係統,馬力……在這些數據後麵都有一項免責條款,他們聲明所有數據基於“理想”路況。但路況不全是“理想”的,最熱銷的車,是那些不管路況好壞,都能提供完美動力、速度和耐久性的。那樣的車才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