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嗎?我看看。”婦人顯然非常緊張。她仔細留意,發現這隻鸚鵡還真的有咳嗽的毛病,於是她急忙將鸚鵡送到了獸醫診所。到了獸醫診所,婦人立刻緊張地問:“醫生,您看看我家鸚鵡是不是生病了,聲音沙啞難聽,喉嚨裏好像塞滿了痰,常常有咳嗽的現象,是不是呼吸道出了毛病?”獸醫經過仔細診斷,發現那隻鸚鵡很健康,根本沒有生病。“不會吧,我家鸚鵡明明咳嗽得很嚴重嘛,怎麼會沒生病呢?”婦人有些納悶,並且很堅定地認為該獸醫醫術不佳。後來,婦人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這隻調皮的鸚鵡真的不是生病了,而是婦人平常愛抽煙,有咳嗽的習慣,而那隻鸚鵡隻是把她咳嗽的聲音模仿得惟妙惟肖罷了。
人們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出現問題時首先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總是喜歡把責任歸咎於別人,可是到了最後卻發現問題原來出在自己身上。喜歡抱怨的人,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習慣把責任歸咎於其他人、其他事。身邊的人和事都在自己的抱怨範圍內,我們抱怨自己的父母、老板、朋友、同事、配偶、天氣、金錢……與自己有聯係或者沒有聯係的任何人、任何事都可能成為我們抱怨的對象。我們到處抱怨,就是不願意找出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其實問題就出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明智的人在反映不滿前,先將問題想清楚。收集足夠資料,或許你會發現之前的資訊有誤或者純粹是弄錯了。假使你先斥責別人,然後才發現他們並沒有錯,反而顯示出你的愚昧,同時你的信譽也會受損。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一味地抱怨別人的過失,而不去尋找自己的過錯呢?它涉及一個人深刻的心理變化。
當你麵對一個難題的時候,你的恐懼之心會迅速占上風,你害怕別人知道做錯事的根源在於你自己本身,你害怕不能戰勝難題,你害怕自信心受到傷害,你害怕和別人進行有意義的交流。於是你就開始抱怨,想避開痛苦,想通過抱怨削弱自己內心的恐懼。例如,對於事業上的失敗,你帶頭抱怨,你害怕遭到別人的懷疑或嘲笑,於是你告訴你的朋友,不是我沒有努力,而是客觀環境太惡劣,在這個行業取得成功是多麼多麼的難。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失敗的原因多半在於你自己本身,要麼就是沒有努力,要麼就是沒有找對方法。而那些聽你抱怨的人,禮貌性地會根據你所說的頻頻點頭。這樣的結果令你很是滿意:“看,我就知道問題不在我,他們也都這麼認為!”無論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當你遇到難題時,最明智的做法是仔細冷靜地想想到底問題出在哪裏,找到問題的症結,解決問題,而不是用抱怨和逃避的消極態度來麵對問題。好公司也要處理“關係”不管幹什麼,總是有你希望的人與對立的人和你在一起。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還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大學畢業生滿懷希望地離開校園踏入社會,本想憑借自己的滿腹經綸大展伸手,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社會關係而處處碰壁。
反而是那些並未上過幾年學的小混混,雖然缺少文化知識,但卻因富有社會知識,懂得世態人情,而在社會生活中遊刃有餘,如魚得水。很多人抱怨說,他們跳槽的真正原因不是業績不好,也不是與老板搞僵了,而是難以與同事相處,不想與那些平庸的同事共事,不喜歡有“關係”的公司,他們的理想就是找一份純粹的工作,沒有那麼多“關係”來牽絆。然而社會是一大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個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方式與別人交往的。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功能就在於傳遞信息、交流感情,並逐漸形成和諧的社會關係。
每天上班,辦公室是我們待得最久的地方,也是和同事、領導相處時間最長的地方,雖然這個小小的空間看似忙碌或平靜,大家總是見麵問好,笑臉相對,但是總有或多或少的潛在矛盾,也許是生活上的,也許是工作上的。同事們性格不同,習慣各異,要彼此適應著,磨合著,尊重著,理解著。在任何一家公司做事,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打理各種“關係”,我們也沒有理由去相信,一旦與自己的同事發生了矛盾,那一定是同事的錯。
每個人都想找到一個適合自己施展才華,使自己有所發展的工作單位和環境,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參加工作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世界上並不存在這麼一個完全適合自己的地方。其實,出現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不在於這個世界,而在於你自己。如果你固執地認為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公司環境太複雜,是因為自己所處的位置不正確,是因為同事們不講義氣……那麼,不管你到哪裏,還是會碰到令你痛不欲生的工作環境的。
李開複在給大學生的信中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