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出生於動蕩之年(1 / 3)

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人物誌·卷上·流業第三》

(一)

戰國(前475—前221)末年,周天子暗弱,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終於導致天下大亂。經過百餘年的兼並戰爭,最終形成了秦、韓、趙、魏、燕、楚、齊七國並立的局麵,史稱戰國七雄。七雄內修政治,外呈刀兵,均企圖獨霸天下。在此過程中,地處西方的秦國一枝獨秀,迅速發展成為戰國末年的超級大國。

秦王政(前259—前210,前247年至前210年在位)十七年(前230),秦國做好了發動統一之戰的準備,隨即發兵攻打弱小的鄰國——韓國。韓國無力抵抗,韓王安(前238年至前230年在位)被俘,韓國滅亡。

次年,秦王政又任命王翦為上將,羌瘣與楊端和為副將,大舉征伐趙國。秦軍兵分三路,王翦率領一路大軍攻打井陘(今河北省井陘縣),將趙國攔腰截斷,使其南北之兵不能互相救應;羌瘣率領一路大軍蕩平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外圍的守軍,使其無法向都城方向增援;楊端和率領的一路大軍則直撲邯鄲而去。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王翦、羌瘣等幾路大軍合圍邯鄲,破城而入。趙幽繆王(前235年至前228年在位)被俘,趙國滅亡。趙幽繆王的哥哥趙嘉帶著部分王室宗親逃往代地(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一帶),自立為代王,屯於上穀(今河北省懷來縣附近),與燕國合兵一處,企圖聯燕抗秦。

秦軍所向披靡的兵鋒不但嚇壞了代王趙嘉和燕王喜(前254年至前222年在位),也嚇壞了魏、楚、齊三國的百姓。三國百姓紛紛議論說:

“秦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滅燕之後定會前來攻打我們國家的。”

那些深愛著自己國家的百姓則說:

“怕什麼呢?秦軍如果膽敢犯境,我們大不了以死相拚就是了。”

而一些見識不凡的讀書人則說: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也未必是什麼壞事。”

百姓們聽讀書人竟然說出這種大逆不道之言,紛紛斥責道:

“你們讀書人不要太過輕狂,秦滅六國之後,難道會讓你們有好日子過嗎?”

讀書人則搖頭晃腦地回答說:

“天下一統,萬姓皆為一家,兵戈自息,對我等來說豈不是美事一樁?”

有人認為讀書人說得很有道理,點頭稱讚,也有人認為那些讀書人讀書讀壞了腦袋,純粹胡說八道。但不論如何,每個百姓都感受到了大戰前夕的緊張氣氛。各國國君也紛紛從民間征發糧草和士卒,準備抵禦秦軍的入侵。

百姓們的生活原本就不富裕,如今更是雪上加霜,愈發艱難。在楚國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有一戶姓韓的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夫妻倆終年辛勤勞作,也隻能勉強果腹。

大約在秦軍滅趙之時,一個新生命在韓姓農民住的那間破敗的茅屋中降生了。這個不起眼的新生兒,就是日後叱吒風雲的戰神韓信。因史料記載不詳,如今已無法得知韓信出生的具體年月了。

秦朝的兵役製度規定,男子自20歲起服兵役兩年。韓信是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參加項梁的起義軍的。這也就是說,韓信在秦二世二年時大約20歲。另外,民間流傳的歌謠中說,韓信死時隻有33歲,他被處死的那一年是漢高祖十一年(前196)。根據這些資料推斷,韓信大約出生於秦王政十九年,即公元前228年。

(二)

韓信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在那個戰爭頻仍、瘟疫橫行的年代,青年人戰死沙場或者染病而亡是十分正常的事。也有曆史學家認為,韓信的父親並沒有死,而是為躲避兵役拋棄了妻兒,離家出走了。不管真相如何,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韓信是在母親的獨自撫養下長大的。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孤兒寡母的生活過得自然異常艱苦。好在韓母是個非常剛強的女子,她毫無怨言地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含辛茹苦地養育著兒子。

韓信一天天長大了,秦國也在一點點地蠶食著東方各個諸侯國的領地。到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國大將王翦和其子王賁已領兵蕩平了燕國和魏國。秦王政大喜,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議對楚國用兵之事。

秦王政看了看王翦、王賁、李信、蒙武等能征慣戰的猛將,大聲說道:

“寡人想要攻打楚國,誰人可以為將?”

李信出列,向秦王政鞠躬後回答說:

“臣願意領兵替大王蕩平楚國。”

李信是在滅燕之戰中湧現出來的將領,深受秦王政的喜愛。秦王政見李信主動請纓,心下大喜,問道:

“若讓將軍領兵伐楚,你打算用多少人馬?”

李信自信地回答說:

“區區楚國豈是我大秦天兵的對手?我認為,有20萬人馬就足以踏平楚國了。”

秦王政見李信渾身是膽,不禁欣喜萬分。他又轉向老將王翦,緩緩問道:

“王老將軍以為攻滅楚國需要多少人馬?”

王翦整整衣衫,從武將的行列裏站出來,慎重地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