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翦卻笑著說:
“不急,時機還未到。”
楚軍士卒見秦軍龜縮在軍營裏不肯出戰,以為他們是害怕了,頓生輕敵之意,因此距離秦軍大營越來越近。而項燕見秦軍一直不肯出戰,唯恐日久生變,遂漸漸產生了撤軍東去的想法。
就在這時,王翦卻開始派人偵察敵情了。一天,他問前沿的崗哨:
“楚軍的情況如何?”
崗哨回答說:
“啟稟將軍,楚軍與我相距剛剛超過投石之距,日日在營前嬉鬧。”
所謂“投石之距”,就是扔一塊石頭能夠達到的距離。由此可見,楚、秦兩軍之間的距離已經十分接近了。
這時王翦笑著說:
“士卒可用了。”
當天深夜,項燕悄悄令大軍往東撤去,崗哨立即將楚軍的動向報告給王翦。王翦大喜,立即令大軍傾巢而出,從後追擊。楚軍此時毫無防備,頓時大亂。王翦趁勢掩殺,輕輕鬆鬆地將數十萬楚軍打得丟盔棄甲。項燕率領殘部突出重圍,往東逃去。王翦趁勢攻取了陳(今河南省淮陽縣)以南至平輿(今河南省平輿北)一帶楚地,並俘虜了楚王負芻。
(四)
兵敗之後,項燕逃到了淮南(今安徽、江蘇兩省淮河以南地區),擁立昌平君為新君,繼續與秦軍對抗。
昌平君是楚國的公子,曾在秦國為官多年,為秦王政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秦王政大舉入侵楚國,昌平君極力反對,遂被流放到郢(今湖北省荊州市)。
昌平君既立,秦王政大怒,立即派蒙武為副將,領軍數萬前去支援王翦。王翦如虎添翼,在淮南之地縱橫馳騁,追擊潰敗的楚軍。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王翦、蒙武合力蕩平了楚軍殘部,昌平君死於亂軍之中,項燕也兵敗自殺了,項燕的兒子項梁帶著年僅9歲的侄兒項羽逃到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
項羽,名籍,項燕之孫。由於史料不詳,現已無法得知其父母的名字及生平事跡了。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是由叔父項梁撫養長大的。
楚國滅亡之後,王翦又率部陸續平定了江南等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國在江南設置了會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與此同時,王翦之子王賁又率部攻伐遼東,俘虜了燕王喜和代王嘉。至此,東方六國已被秦國滅了五國,僅剩偏安於大海之濱的齊國了。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政又以王翦之子王賁為主將,蒙武之子蒙恬為副將,領軍攻打齊國。齊國不能敵,齊王建(前264年至前221年在位)被俘,齊國滅亡。
秦滅六國後,秦王政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偉大功績,第一次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了大秦帝國,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與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統一六國後,秦王政又接受了廷尉李斯等人的建議,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製,設置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北禦匈奴,南征百越,加強了中央集權製。
秦王政開創了不世之功,頓時自命不凡起來,遂下令“議帝號”。丞相王綰、廷尉李斯等人上奏說:
“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命為‘製’,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但秦王政對“泰皇”這一稱號並不滿意,他說: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其他的就按眾位愛卿所商議的辦吧。”
於是,秦王政便開始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始皇帝是希望能將他的大秦帝國永遠延續下去,後世皇帝就按照次序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至萬世皇帝,傳之無窮。然而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一手締造的大秦帝國僅曆二世便亡國了,而這一切也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韓信與他的母親也成了秦國的百姓。不過,從楚國人變為秦國人並沒有給韓信母子的生活帶來多少改變,他們依然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此時的韓信已經七八歲,到了該讀書認字的年齡了。
在那個年代,讀書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除王公貴族、富商巨賈外,能夠接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像韓信這種出身於底層農民的子弟來說,讀書更像是天方夜譚一樣遙不可及。不過,韓母依然想方設法地弄到了一些簡冊,求人教韓信讀書識字。
當時還沒有紙張,文字都是寫在帛和竹簡或木簡之上的。帛價格昂貴,除王公貴族外,普通人根本用不起。普通人讀的書都是將文字刻在竹簡或木簡上,然後再用割成細條的生牛皮將竹簡或木簡串編起來,成為簡冊。
這種簡冊十分笨重,攜帶也極不方便。對七八歲的孩童來說,整日裏捧著笨重的簡冊學習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不過,韓信知道自己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十分用功。再加上他天資聰穎,過目成誦,進步很快,很快就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識。
在諸多學說中,韓信最喜歡的是兵法。從第一次接觸兵法開始,他便被深深地吸引了,仿佛就是為了學習兵法而生一樣。